金秋时节,驱车行至S230线永州宁远县清水桥段,一片葱茏绿意中,一座功能齐备的服务区跃入眼帘——服务区道路笔直平整,建筑错落有致,虽不见景区的热闹喧嚣,却以细致入微的暖心服务,成为过往司乘人员心中“路过必停”的温馨驿站。自2024年焕新亮相以来,宁远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以“三创三有建示范”的创新实践,在17.45亩土地上书写出普通公路服务区建设的“宁远答卷”。
谁能想到,曾经荒草丛生闲置多年的普通收费站,如今已蜕变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服务区。清水桥服务区虽非运营多年的“老牌”,却从诞生之初便“底气十足、章法清晰”:选址中心桩号K67+300处,正是看中这里道路线型平直、地质稳定无灾害风险的天然优势。从母婴休息室的柔软沙发,到无障碍卫生间的贴心设计;从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到24小时守护安全的消防站……清水桥服务区的每个细节都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今年上半年,服务区日均服务车辆超200车次,充电、餐饮等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20%,用扎实的数据印证了“三创三有”模式的旺盛生命力——小驿站也能释放大能量。
硬件升级服务提质:夯实“示范生”的硬核基底
从废弃收费站到现代化服务区,清水桥的蜕变并非偶然。规划之初,宁远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便以科学布局与前瞻思维为笔,勾勒出一张“功能+生态”的精致蓝图:1700余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26个停车位精准匹配通行需求,33.62%的绿地率让服务区化身“城市绿洲”;2530平方米的功能用房更似“五脏俱全”的生活综合体——420平方米办公区高效统筹调度,35平方米母婴室为带娃家庭提供私密空间,100平方米室内休息室让长途驾驶者“充电”休憩,400平方米客房为夜间停留者带来“家”的温暖,100平方米卫生间配备无障碍设施兼顾特殊群体,75平方米农特产品销售店让永州风味触手可及,60平方米出行服务咨询室随时解答旅途疑问,800平方米消防站筑牢周边安全屏障。
“硬件升级是基础,服务提质才是核心。”服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靠服务占市场,向管理要效益,以改革谋发展,用创新建示范”的思路,宁远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以“三创三有”破题运营难题,让每一处设施都“活”起来、每一项服务都“暖”起来。
模式创建有特色:市场运营激活“一池春水”
“普通公路服务区普遍面临运营难的困境,我们不能‘等靠要’,必须要自己闯出一条路!”宁远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主要负责人唐俊林的话,道出了清水桥服务区的破局决心。该服务区率先探索“市场化运营+功能模块化招标”的创新路径——通过互联网公开招标,将餐饮、住宿、农副产品销售、电动汽车充电站、汽车修理等功能区块拆分招商,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这一招,激活了服务区的“一池春水”:电动汽车充电站原预计年收入仅4000元,市场化招标后实际年收入达47500元,增长超10倍;餐饮住宿及农副产品年租金52000元,稳定充实了运维资金池。更重要的是,专业运营商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标准化流程与特色化服务:住宿区满足过夜需求,餐饮档口主打本地风味,充电桩布局科学合理,连母婴室的无障碍马桶高度、婴儿护理台的倾斜角度,都精准适配不同群体需求,真正实现“全方位服务,个性化关怀”。
管理创新有措施,智慧协同打造“现代驿站”
如果说市场化运营是“开源”,管理创新则是“提效”。清水桥服务区引入智能监控网络系统、自助服务终端和智慧服务区互联网信息平台,扫码支付、线上查询、紧急呼叫等功能一应俱全,信息集成与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创新搭建了多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消防、交警、卫健、气象等部门合署办公,共享应急救援资源,储备基础急救药品和设备,一套覆盖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消防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让服务区成为周边区域的“安全岛”。
绿色理念同样融入管理细节: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为低碳出行“续航”,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管理与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科技感与生态范相得益彰。一位常在此休憩的货车司机感慨:“在这里充电时,还能看到屋顶的雨水收集装置;遇到突发情况,消防车几分钟就能赶到,心里特别踏实。”
示范创立有方向:文化赋能擦亮“宁远名片”
服务区的价值,不仅在服务当下,更在引领未来。依托毗邻九嶷山、舂陵古城、桐子坳、阳明山等景区的区位优势,清水桥服务区正探索“服务区+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未来计划建设嶷山公路文化长廊及陈列室,将公路文化与舜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大数据分析优化服务布局,推动服务区向“景区化、数字化、智慧化”进阶。
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服务”,从“单一功能”到“多元融合”,清水桥服务区以“三创三有建示范”的宁远模式,成功破解普通公路服务区运营难的共性问题。它不仅是司乘人员“畅安舒美”的休憩港湾,更为全省国省道服务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远经验”。正如一位货车司机所说:“这样的服务区,路过一次就记住宁远,下次一定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