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在氢弹原理塔爆试验现场,王淦昌(左)与朱光亚(右)正向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汇报试验成果。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和爆炸成功后,毛主席两次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王淦昌等科研人员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
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都更为复杂。当时国外文献上几乎只字未透露这方面的资料,完全要靠自己摸索,自力更生。
为了使试验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以最快速度研制出中国的氢弹,王淦昌进行了苦苦地思索:“从原理上讲,只有利用装有真实核材料的装置进行热试验,才能对氢弹原理进行考核性检验。但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还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一次又一次热试验。所以,能用不带核反应的冷试验解决问题,都用冷试验来解决。提高热试验的成功率,尽可能地减少热试验次数。”
作为核武器研究院主管实验的副院长,王淦昌带领实验部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制定了爆轰模拟试验的方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冷试验,大家很快解决了引爆设计中的技术关键。
在氢弹研制突破过程中,从核材料部件的研制,到产品设计、物理测试,王淦昌都要一一过问、把关;研究室、车间、实验现场、实验基地,都能看到他在现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身影。
核试验是极其复杂的大科学,哪怕是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局,王淦昌作为核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事必躬亲。
1966年的严冬,西北核基地的试验场,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年近花甲的他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不辞劳苦地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一起,日日夜夜工作在戈壁滩上。
1966年12月28日,王淦昌等人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塔爆试验,结果证明新的理论方案既先进又简便,切实可行。
试验时,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到试验场主持。当蘑菇云腾起的时候,聂荣臻副总理非常激动,紧紧握住王淦昌的手说:“王院长,怎么样?”王淦昌也紧紧握着他的手,深深舒了一口气,说:“不轻松。”
这次试验非常成功,是突破氢弹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根据聂荣臻的指示,试验结束后,王淦昌等人从新疆戈壁回到了青海草原,加紧进行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设计、试验、加工、装配等各项工作。
1967年6月17日,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在我国西北大漠上空成功抛出了一颗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巨大的火球让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
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一向被认为是贫穷落后的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制造氢弹的国家,赶在了法国的前面,从此跻身于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我国科学技术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更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此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成功全面领导了我国的前三次地下核试验。仅仅三次试验,我国就通过了地下核试验的技术关,这些都和王淦昌的贡献分不开。
为表彰王淦昌的突出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