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研究生毕业便成了益阳公路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开始“铺路石”生涯,彼时我对公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数据和文字的层面。直到我接到了一项任务——去G319大中修采编。那一天,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刚从机械里倾泻下来的沥青温度极高,铺路工的胶鞋底融化了一半,他们来不及感受炙热,布满老茧的手紧握铁锹,以最快的速度将沥青铺平。这双手和融化的胶鞋让我对“公路人”的认识从抽象化为具象,也如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对“文字工作”的轻浅认知。
文字,自有千钧之力。犹记2018年制定全市开展整治违法建设“铁锤行动”专项整治方案时,一大群人反复核对修改至深夜,逐字推敲方案文字措辞的准确性,逐项确认责任部门的衔接。直到行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开展,益沅、益桃公路焕然一新,从纸面蓝图到最终惠民利民,我豁然开朗:文字不能只浮于纸面,必须扎根于实践。那些曾反复斟酌的“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等词语,只有在养护工人紧握铁锹的手上、在巡查人员被汗水浸透的制服里,才获得了最真实可感的温度与重量。当中心全力推进益阳市公路应急抢险中心事企分离改革时,我埋首于纷繁复杂的政策依据、历史沿革与各方诉求之中,反复修改方案和报告,文字成为了凝聚共识的桥梁。每一份汇报材料,我们都反复打磨,力求逻辑清晰、数据精准、建议可行。当改革方案最终落地,公路应急力量得以更专业高效地运转,我深知,那些伏案疾书的日夜,那些被反复修改揉皱的稿纸,正是改革巨轮下一颗小螺丝钉。文字,以其特有的力量,参与了这场改革。
我的笔,有幸记录下无数动人的公路故事,成为连接路与人、路与心的桥梁。在“全国最美公路人”、“新时代湘路人”、“全省学雷锋岗位标兵”等先进典型的挖掘时,我沉浸于那些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那位全身全是灰,手脚上全是血泡的施工员;那位车里备着铁锹、锄头、锯子、交通锥等工具,下班后依然边回家边巡的养路工;那位为找到更合适的方案改造,不眠不休的工程师;那位一直奔赴在抢通保畅路上,仅用40分钟便为伤者抢出了一条“生命通道”的抢险者... ...他们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默默无闻的奉献,一代代公路人用青春、汗水铺筑成路,用行动践行着“甘为路石⠼/span>敢承大重”的湘路精神。书写他们,就是提炼湘路精神的精魂;传播他们,就是在全行业点燃担当奉献的星火,凝聚起“彰显公路作为、展现公路形象”的磅礴力量。
岁月如流,从初踏此路的青年,到如今安全科的责任在肩,我从一名文字的“描绘者”成了一名安全的“守护者”。安全二字,重若千钧!它不再是报告里的章节,而是巡查路上的每一处边坡、每一座桥梁、每一个施工现场,是应急预案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演练的实效,是面对突发险情时,必须第一时间响应的号令。规章制度不是“纸上谈兵”,道路巡查也绝非“到此一游”,从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到制定管控措施、明确责任人,再到跟踪督查、整改销号,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台账,实施动态管理,才能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路在脚下,永无止境。办公室的灯光与安全科的风雨,共同照亮和洗礼着我的公路生涯。作为新时代公路青年,未来岁月里,我将继续把心铺在路上,以青春为笔,以匠心为墨,在三湘大地蜿蜒的公路网中,奋力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