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清代学人王闿运题写在岳麓书院的这句对联,诠释着传承久远的湖湘气魄。不变的是,湘水依然在滚滚长江中推波助澜;不同的是,经过湖南交通人十余年的湘江航运建设,滔滔湘江通航条件大大改善,深情润泽着三湘儿女。
近十年来,湖南交通人以 “航电结合、以电促航、滚动发展”的开发之路,探索出了一条立项、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收获了一批技术成果,奉献了一个个高质量的精品工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内河航运建设领域首个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的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追寻它的匠心之路。
工程名片:

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位于湘江下游的衡阳市下辖的衡东县、衡山县分界处,上距衡阳市中心城区32km,是湖南省交通行业实施“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试点、“九·五”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内河航运建设首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主要由船闸、电站、泄水闸和坝顶公路桥等组成。项目总投资约20.97亿元。船闸通航等级为Ⅲ级,设计年通过能力1200万吨,可通航一顶四艘千吨级船队。项目于1995年底正式开工建设,1998年底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通过竣工验收。于2002年获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铜质奖;2003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成为该奖项设立23年来,我国内河航运建设领域首个获此殊荣的工程建设项目。
科技创新:
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优势显著。电站厂房采用活动屋盖设计,启闭既可电动,亦可手动,这在全国水电站建设设计中,尚属首次采用。其特点是省去了高大的厂房上部结构,使电站厂房设计简单,降低了厂房建设造价。同时,省去了1台专用安装机组设备的大型门机,只需安装1台坝顶门机,就能满足发电机组设备安装、维护和大坝弧门维护需要,达到一机多用。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中,水轮机转轮直径为7.5米,是当时国内同类机组中直径最大的。电站机组和泄水闸弧门均集中在中央控制室由计算机系统监控,可在中控室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运行调度。枢纽船闸采用的计算机和电视监控系统,确保了船闸的安全和自动化运行。

质安故事:
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原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在监督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期间,认真贯彻执行水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严格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的部署要求,采取综合检查、巡视检查与实体工程质量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对该工程进行了全过程监督。监督人员在项目开工即明确船闸、电站厂房和闸坝、进场公路、营地房建等工程所采用的规范和标准。在开工之初进行履约检查,认证工地临时试验室,批复工程划分。施工过程中采取检查与抽检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质量监督工作。在工程交工阶段,按工程阶段验收的情况,对部分具有单独使用功能的工程,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汇总出具工程质量鉴定报告和监督工作报告。监督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多次强调项目相关单位要加强施工工艺控制,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强化工程质量管控,严格施工标准和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全力打造水运精品工程。

重大意义:
建成后的大源渡航电枢纽渠化衡阳至大源渡62km航道,改善航道120km,为千吨轮船顺利通航打通了血脉,是湘江衡阳至城陵矶439km千吨级航道的第一个以电养航的航电枢纽工程,标志着我国在内河航运发展中实施的“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滚动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
枢纽与株洲已建成的257公里千吨级航道相衔接,形成由衡阳经株洲、湘潭、长沙、岳阳到城陵矶至长江的水运主通道,实现千支直达、江海联运,与铁路货运进行合理的分流。枢纽电站年均发电量5.85亿度,经济效益可观,库区沿岸5332.8亩农田的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湖南省内河水运事业的良性循环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工程与相距仅15公里的南岳衡山风景区相辉映,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