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邂逅Y149公路,宛若跌入一卷活色生香的宋元山水。新铺的沥青路面泛着墨玉般的光泽,在黛色山峦间若隐若现,恍若仙人遗落的赤练素履。三里蜿蜒恰似大地掌心的纹路,串起荷花摇曳的梦境、古桥横卧的旧时光,还有那中医药文化长廊里氤氲的药草香气。
伫立村口门楼前,“不忘初心、张武故里、青山百年开画卷;牢记使命、新南桥村、绿水千迴起歌吟”的楹联在晨光中次第绽放。这对镌刻着千年药农指纹与时代使命的楹联,恰似Y149公路的诗意注脚——左侧“青山画卷”凝着罗汉果藤蔓攀缘的年轮,右侧“绿水歌吟”漾着中药材基地的霓虹倒影。
春日的风掠过耳际,捎来油菜花的密语。金箔般的碎花在阡陌间流淌,连空气都酿成了琥珀色的蜜。行至康桥屋场,但见水街沿岸数十种中草药次第生长,郁郁葱葱与嫩芽初绽相映成趣。文化墙上,草药采集工具与《本草纲目》篆刻相得益彰;本草堂内,腊叶标本静默诉说着药典传奇。穿过药王堂、药泉、莲湖,名医堂的飞檐翘角已隐约可见,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如清泉润物无声。
“我们村的屋场不一样吧?这是湖南首个中医药文化主题屋场呢!”村支书李扶敏的笑靥里绽开杜鹃花。自确立“中医药文化兴村”战略,这片土地便悄然蜕变:标准化种植基地的罗汉果藤架上,紫水晶花苞托起乡村振兴的晨曦;文化长廊的青砖墙上,药碾、戥秤等器具凝固着千年智慧;本草堂的玻璃展柜里,黄芪、当归等标本编织成大地的经纬。
当第一辆旅游大巴颠簸而至时,守候多时的老药农慌忙掸去蓑衣上的松针——他知道,那些被岁月封印在竹篓里的罗汉果香,终于要乘着春风飘向远方了。68岁的陈富贵在自家田垄间穿梭,去年跟着基地学的技术,今年终于派上用场;35岁的饶俊峰更是从建筑工人转型新农人,广西学艺归来后,正尝试将智能滴灌技术引入罗汉果种植。
更令人欣喜的是,与湖南华诚生物的合作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免费种苗、全程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协议,让这个曾经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跑出加速度。夜幕降临时,红色辅道旁的中药材基地霓虹闪烁,像是夜空坠落的星子,照亮了村民们眉梢眼角的笑意。
最撩人的风景总在灯火阑珊处。转角处飘来洞藏酒坊的醇香,陶坛封存的陈年佳酿正在月光里酝酿新的传奇。谁家院墙边的罗汉果藤架上,翡翠珠帘轻摇——嫩芽正抽出新绿,紫水晶花苞含羞待放,金银花暗香浮动,与晾晒的艾草构成春日的三重奏。此刻忽闻远处传来花鼓戏的清音,咿呀唱词混着泥土芬芳,顺着蜿蜒的红路飘向远方——这哪是什么“诗词公路”,分明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一条绣满星月的锦带!
站在新南桥村的村口眺望,这条穿村而过的Y149公路犹如大地书写的诗行,每个标点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从“晴天一身土”到“车轮追晚霞”,从“肩挑背扛”到“电商通九州”,这条路不仅缩短了城乡空间的距离,更打通了山乡致富的经脉。正如门楼楹联所镌刻的——当青山化作发展的底色,绿水便成了幸福的注脚,而那条镶嵌着文化基因的“金丝银线”,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出属于中国乡村的壮丽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