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务动态>市州交通

郴州市苏仙区建设“四好农村路”,铺就百姓幸福路【图】

发布日期:2022-07-11 09:10
信息来源:郴州市交通运输局
字号:【


郴州市苏仙区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897公里,其中县道266公里,乡道322公里,村道538公里,组道771公里;各镇、行政村以及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水泥路通畅率100%

从城区到乡村,从主干道到田间小路,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成为郴州市苏仙区一道靓丽风景:一条条高标准干净整洁的农村公路在碧水蓝天间串点成链,带热了风景,带火了特产,带旺了人气,勾勒出“畅安舒美绿”的乡村振兴宏图。

公路通,百业兴。近年来,郴州市苏仙区以“四好农村路”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2020年成功创建郴州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今年以争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为载体,为农村带来了人气、财气,也让人民群众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希望。

政府主导 全面发力建好路

碧水丹霞、峡谷奇洞、青山翠屏、草木芳香……在郴州市苏仙区X124线这条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21年度“最美农村路——诗情画意旅游路”上穿行,仿佛行走在画廊里一般。


△车辆在郴州苏仙区X124线上行驶。

徜徉西河风光带,驻足栖凤渡河头村,河流潺潺,良田肥沃;走进许家洞镇钟家村,一栋栋古朴的乡居牵动着浓浓的乡愁。一条条美丽的农村公路在苏仙广袤田畴间勾勒出一幅幅新时代的山水“苏”卷。

“十三五”期间,郴州市苏仙区投入资金12.3亿元,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达689公里;硬化“边界路”“断头路”、旅游产业路建设116公里,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204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5座,实施安保工程259公里;进村道路均达到4.5米以上水路路面。农村路网一改往日旧貌,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幸福路。

管护并重创新机制管养好路

修一条路、造一线景、富一方百姓。

原省级贫困村良田镇菜岭村,依托高山优质稻和禾花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昔日无人问津的荒田,俨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乡村旅游红火的背后,得益于当地农村公路的快速建设。

畅通“微循环”,711矿、高椅岭、五盖山、坳上古民居等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郴州市苏仙区农村公路日渐成为环境优美的“旅游路”、拍照打卡的“网红路”、群众增收的“致富路”。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是关键。郴州市苏仙区出台《“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区长、镇长、村长三级“路长制”;创新“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市场运作”养护模式,实行分段承包、定额包干,吸收沿线群众参与;鼓励产业道、旅游道、村道等道路市场化改造。如今,“路长制”公示牌在村里随处可见;“爱路护路”写入村规民约,“清塌方、补缺口、扫路面、疏边沟、铲杂草”的爱路护路氛围在各村日渐形成。

2020年,郴州市苏仙区在全省农村公路养护考评中位列第五。自“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活动以来,该区已建成文明示范路170公里,创建文明示范镇5个。截至2021年,全区列入统计农村公路里程约1127.3公里(不含通组公路),核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587.5万元。

乡村振兴 人货通畅运营好路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郴州市苏仙区着力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道路网络,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优化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米”。

许家洞镇板屋村种植楠竹2万余亩,之前因不通公路,南竹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路一通,该村成功引进南竹加工厂,解决了南竹精深加工和销售问题,每年为每户村民增收9000余元。

路通了,商机来了,销路也打开了。栖凤渡鱼粉加工、蔬菜基地、大型果园、五星级农家乐等特色产业纷纷引进来;五盖山腊肉、牛肉、红薯干,菜岭禾花鱼等一批批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群众进出有好路、产业有出路、致富有门路,“四好农村路”,正给苏仙区带来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