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芙蓉大道、潭州大道、醴娄高速等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实施过程中,湘潭有这样一个“超级工程”——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已悄无声息地完成,并成为全省的典型。
从2018年开始,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湘潭市累计投入建成农村公路1866.5公里,路网涉及行政村1815个。也正是通过这项工程,湘潭实现了25户以及100人以上自然村100%通上硬化路的历史飞跃。然而,修路并非易事,钱从哪里来?路要怎么修?这些既是老百姓关切的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面临的棘手难题。
从村民掏钱到政府兜底
湘乡市育塅乡东安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常住人口4000余人,村民出行都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卫说:“村民老早就想修路,因为很多地方连小汽车都进不来,更别说运货的大车了,但我们村经济基础薄弱,是省定贫困村,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东安村“两委”算了下账,根据人口密度分布,村道硬化长度大概需要4公里多,总造价不少于130万元,除去政府补助外,村民自筹部分也要近100万元。因为没钱,村民们纷纷打起退堂鼓。
2018年,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启动,首批实施的对象为46个省定贫困村,湘乡市育塅乡东安村就是其中之一。“从实施的范围就可以看出这次修路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修路政府一般只补助1/3左右的资金,但这次修路的路面建设资金全由政府兜底,村民只需负责路基平整,费用占比非常少。”湘乡市交通运输局的廖志祥说。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很快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便通组达户,成了村民出行的新要道。朱雪辉是东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丈夫身体不适,她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到镇上的建筑公司上班。过去,朱雪辉上下班最怕下雨天,因为山路泥泞,骑的电摩很容易打滑,她还因此摔伤过胳膊。每到下雨天,她就步行出村,然后再搭乘大巴到工厂。这样一来,平时四五十分钟的路程就增加到一个半小时。
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农村公路,在东安村村民眼中却是大工程。朱雪辉说:“现在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水泥路都很好走,上下班路程只需要二三十分钟。”前不久东安村还引进了一家服装厂,村道上也因此经常有了送货的卡车,看着脚下的路宽了,东安村村民的心也宽了。
从“村村通”到“户户通”
“农村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公路,一条是思路”。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解释,我们决不能让任何一地因交通问题在小康路上掉队,如果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代表了湘潭的发展速度,那么自然村通硬化路的实施则体现了湘潭发展的温度。根据《湖南省脱贫攻坚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实施方案》,其建设目标是让自然村实现“组组通”,而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也是省委、省政府“六覆盖”工作任务之一。
今年3月,湘潭县分水乡彭何村上了《人民日报》,原因就是村民自发修建农村公路。原来,今年年初,彭何村返乡过年的年轻人因疫情一时无法复工,他们利用在家的空闲时间,自发筹钱又出力,将一条长2.4公里、宽4米多的路基进行平整。
6月份,彭何村的农村公路竣工,这也是湘潭市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最后一段路。至此,全市三年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1866.5公里,总投资9亿元左右,而资金主要来源于国省奖补以及县(市)区配套补助。彭何村党总支书记方显力告诉记者,听说政府出钱修路面,村里只要把路基修好,因此大家积极性都特别高。
彭何村以前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出行不便,村级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如今村道修好了,村里的产业马上有了起色。
彭何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方伟国信心满满地说:“杂草丛生的泥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柚子基地来了,今年的柚子销量明显好转!”他打算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彭何水库天然湿地、白鹭、温泉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基地,带领乡亲们富起来。方显力也表示,村里不少再生稻种植大户都打算明年扩大种植面积。有两名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准备回村发展种养殖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回想起这几年修建农村公路的历程,湘潭县交通运输局的颜朝晖感慨良多,作为全市任务最多的县(市)区,湘潭县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总共修建1000公里农村道路,这其中既有辛苦,更有希望。
颜朝晖说,通过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湘潭县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降低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成本,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得以及时走出山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重建轻养到“四好”并重
“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动脉’,但由于过去重建轻养,一定程度存在脏乱差破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4年,党中央就提出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了真正把农村公路的作用发挥出来,湘潭市在推进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工作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是湘潭践行农村公路“四好”理念的一个缩影。银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银田风景好,但是以前村里的道路是土路,坑洼、坡陡、路弯让人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后来村里进行道路改造,村级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为了管好、养护好这条“致富路”,村里成立了一支17人的护路队,负责道路的日常清洁、维护,沿路还安装了摄像头,以防止超载、损坏路面等行为。最终形成了“人养路,路养人”的良好格局。
不仅仅是银田,近年来湘潭市大力推广路长制,8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路长制工作机制,湘乡、韶山“路长制”运行扎实开展,湘潭县充实养护力量,构建扁平型养护体制。“路长制”换来路长治,湘乡市、韶山市还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就在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建设后,湘潭市立即启动了自然村通水泥路工作“回头看”,对工程质量、工作组织、工程实施效果、路网结构变化,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现存短板和工作建议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估,以此来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体制,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义军表示,“十四五”是湘潭市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未来湘潭市将形成“运输服务优质、治理规范有效、设施品质优良、规模结构合理”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