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于2013年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近年来,该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公交优先”理念,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聚焦“网络、低碳、产业、品质”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公交客运量达到1.4366亿人次,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9.21%。今年9月被正式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成为继长沙后我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一、聚焦无缝对接,致力打造“立体”公交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有效确保全市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株洲市将公交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制定促进公交优先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为确保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落地,2019年,株洲市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植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株洲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明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思路和目标,规划打造“快速廊道+智轨列车+定制公交+公共自行车”的立体公交网络:“一环两横一纵”快速公交廊道、实现常规公交线网全覆盖、建成定制公交无缝衔接、实现公共自行车连接“最后一公里”。
(二)加大专项投入。为充分保证城市公交发展资金的需要,株洲市实行“市场运作、财政兜底”,优先对待、全额保障。尤其保障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轨ART的专项投入,有力推进立体公交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为持续保障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株洲市出台了《2017-2020年株洲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政策》,明确每年安排资金用于购车补贴、场站建设、信息化建设、贷款利息等四个方面的补助,并将资金需求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中。其中,2015-2017年市财政预算安排新能源汽车推广经费1.73亿元。按照国家补助1:1给予配套补贴外,市级财政另外多补贴20万/台给予扶持。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项目还获得省“绿色公交”市推广奖补资金4800万元。株洲还投入220万元改造公交停靠站为港湾式停靠站。截止2019年,株洲市公交站点共1711个,港湾式公交站点531个,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达31%,减少了公交站点处公交车占用道路主线排队现象,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为减少了道路交通拥堵,2017年株洲市建成试运行智轨ART一期工程3公里体验线,投入资金1.06亿元,给予ART运营补贴200万元。智轨列车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建设周期短、零排放、无污染,支持多种供电方式,可以根据道路客流变化及时调节运力,节约成本。
(三)加强线网优化。为满足市民出行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株洲市精准投放公交运力,科学调整线路。充分利用智能化公交系统,实时掌握线路运营动态,研究制定《株洲市常规公交线网优化实施方案》、《株洲市公共交通近期建设整体方案》,年平均优化调整公交线网3~4次,共计调整公交线路10余条,新增公交线路22条。公交线路由2012年的67条增加到89条,填补公交盲区62.8公里,线网长度达到299.5公里,线路增长率为27%。同时,针对市民反馈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意见对绕行严重的限流和途径拥堵路段的线路进行了调整。调整结束后组织了效果评估工作,对调整后的线路客流变化进行跟踪,提高线网调整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2016年12月,为实现常规公交与长株潭城轨线路接驳,株洲根据各城区各片区市民出行需求,已为长株潭城轨线新开通3条公交线路,调整2条公交线路,外加已有的3条公交线路,共计8条公交接驳线与城轨各站点对接,实现“公交+城轨”的有效衔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民乘坐城铁的换乘需求。
二、聚焦绿色环保,致力打造“低碳”公交
(一)实施绿色公交替代工程。为更好地节约资源、有效改善环境,株洲市率先推行新能源公交车、智轨列车和公共自行车替代工程,形成“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城际铁路为延伸、无轨电车为亮点”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
倡导绿色低碳交通,株洲市鼓励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2014年出台了《株洲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细则》,充分利用新能源公交车“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的优势,争取各级各部门的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的推广应用环境。2017年,株洲市下发了《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通知》,保障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充电基础设施的供给。截至目前,株洲城区1353台公交车中,1329台已换成新能源公交车,全市电动公交车平均节油率达到15%,每年可节油220万升,减少碳排放7万余吨。
同时,株洲市创新“通借通还、循环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借还模式,3小时之内免费租赁使用。共设置站点1019个,投放使用自行车2万辆,市民办卡总数达20万张。单日使用量突破22万人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97万吨。2018年完善的全市公共自行车站点视频监控系统已纳入公安“天眼”系统实施统一管理,公共自行车骑行量到达868万人次。2020年1月-8月市民骑行量520余万次。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城市推广了株洲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模式。
为有效解决普通公交车载客量小的缺陷,提高整个轨道运输的供给能力,2017年6月,株洲市创新研制跨界之作的新型交通工具——智能轨道公交系统(简称“智轨列车”),并建成全国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路。
(二)建设共享单车租赁系统。株洲率先在全国开创有桩、无桩两套系统统一管理、并行营运的良好格局,有力提升株洲共享单车品牌效应。株洲对共享单车实行“无桩有站、定点停放”管理,配备人员进行运营维护,根据市内潮汐现象、自行车使用率等建设、规划停放区域和提供日常运营维护,实现规范管理,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前期,株洲遵循“统一规划、定点停放、总量控制、共存共管”的合作模式,与摩拜、OFO、小鸣等全国前几名的共享单车企业紧密合作。根据株洲市区的人口及城区交通情况,全市共享单车保有量需控制在2-3万辆。2017年7月28日,株洲市政府在炎帝广场举行了盛大的投放仪式及千人骑行活动。截至目前,株洲市投放了5000辆小鸣单车,完成了1108个站点电子围栏的安装、调试工作,实现了中心城区的全覆盖。
(二)打造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为倡导健康出行,自2014年以来,株洲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的环境建设,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一条街”等创建活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为营造绿色、休闲的出行空间,更好服务“绿色株洲”建设,株洲市构建四横五纵的绿道网络,利用湘江水系优势和湘江风光带,打造湘江沿岸绿色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株洲市公交车辆达到1480辆,折合1846标台,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99.4%。
三、聚焦产城融合,致力打造“产业”公交
(一)以“业”促“产”。近年来,为推进公交的高质量发展,株洲市依托“中国动力谷”的建设,强力推进“交通+产业”“交通+互联网”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成效显著,目前已基本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文明”的现代公共交通综合运输发展体系,在湖南省具有领先地位。2014年,世界首列完全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亮相。2015年,全球首创10秒级闪充储能式现代电车出厂。2017年10月完成世界首列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车辆(ART)运营示范线建设,被媒体争相报道为“在马路上奔跑的列车”、株洲的“黑科技”。2018年完成(ART)二期项目工程规划方案并试运行2台智轨,日运行14趟,全程3.1公里。2020年8月20日,株洲正式启动智能轨道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全长约14公里,共设站19座。其中3公里体验线已建成;另两段长约11公里,沿线车站采用路口错位侧式站台15座,投资约6.7亿元。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第一个突破千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目前,株洲可以生产从低速、中速到高速的全系列动车车型,包括磁浮列车1.0、2.0,轨道交通,ART,BRT,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汽车。截至2018年底,智轨列车已运行3500余趟,21600余公里,接待来访团队300余批次,运送乘客5万余人次,大大促进了公共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以“产”强“业”。为方便、智能、高效地管理公交线路和运营状况,株洲市坚持科技领先,实用为首。“一个数据资源中心、四大应用平台、十二个应用系统”的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已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2019年,株洲市全面采用GPS智能调度系统管理公交线路,实现了车辆全程监控、实时调度、实时通话、自动排点,自动报站、安全限速等功能,并实时分析客流,制定科学合理的行车计划。
为能实时掌握车辆运营工况并进行监控,株洲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第一,全国一流”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车载CAN总线,与GPS车载终端、行车状态监控仪、IC卡刷卡机等设备进行联机工作,实现了自动报站、IC卡刷卡机数据、发动机工况数据实时传输等功能,并通过GPS车载终端实时的回传相关数据。同时实现车辆油耗、电压、水温等信息的实时上传,将故障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株洲从未发生过车辆自燃等事故。
为科学调度公交,株洲市搭建了公交综合运营实时监测系统,及时精准分析公交车辆GPS数据信息,在GIS电子地图上展现株洲市全路网运行速度畅行情况,支持对同一路段双向道路畅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实现了对公交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公交运营全景体验、公交路况动态分布、实时客流,道路拥堵情况实时反映,同时涵盖运营、安全、服务等功能。
(三)“产”“业”互融。株洲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的创新赋能,不断更新迭代公共交通工具;同样,公共交通产品在服务城市交通的同时,也为“株洲制造”产品测试、展示,创造了最好、最大的平台。依托优势产业的布局发展,株洲形成了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得益于“株洲制造”的创新赋能,株洲公共交通工具不断更新迭代、勇立潮头。
比肩世界的轨道交通产品给株洲公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株洲成为全国唯一产业链齐全的绿色公交研发、制造基地,也是率先在全国使用绿色公交的地级市。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再到产业服务,株洲已初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按照“建成一个系统,引进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思路,建成全国一流、全省首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配套公共自行车专用车道。规划建设年生产能力50万辆的公共自行车生产基地,并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核心控制用件、公共自行车、运管模式等整体打包输出,以产业链形式盘活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形成了集公共自行车生产、销售、运营、后台软件研发与管理一条龙的“株洲模式”。
穿行于大街小巷的一辆辆公交车,均产自本市的“中车时代电动”,神农大道上运行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同样也是“株洲造”。
四、聚焦以人为本,致力打造“幸福”公交
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为充分让市民出行时享受便利、优惠和快乐,株洲把绿色公交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公益性工作来抓,上升为政府工程。
(一)深化改革惠民。为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增强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和舒适感,2018年12月,株洲市创新性地推行巡游出租汽车深化改革,真正实现集约管理为驾驶员减负,驾驶员月营运收入平均增加20%以上。2019年,经营权已到期的1246辆涉改巡游出租汽车中,已完成清理规范经营关系1155辆,完成率达92.7%。经营权未到期的901台车的企业和驾驶员也积极参加改革,完成清理规范经营关系709台车。响应改革提前完成清理规范经营关系525台,完成率74%;向驾驶员个人发放《出租车经营权使用权证》1601份。市长热线和交通服务热线投诉率下降85%以上。株洲的系列改革举措,被业内称赞为巡游出租车改革的“破冰”之举。目前,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先后来株考察取经。2020年9月24日,在全国交通运输局长论坛上作汇报交流,为全国其他城市出租车改革攻坚提供“株洲方案”。
为推进长株潭公交票价一体化,把更多实惠给到市民,2017年8月,株洲市实施公共交通票价制度改革,建立“票价适当、刷卡优惠”的票价机制,鼓励市民使用现代公交IC卡和电子支付,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凭有效证件或本地公交IC卡(爱心卡),实行免费乘车,身高不足1.3米的儿童免费乘车。2018年全年刷卡总量为1.153亿人次,公交IC卡刷卡率从2012年18%提高到2018年的80.3%。株洲地区的小鸣单车定价仅为0.8元/小时。“1元票价”的绿色公交、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每年为市民节省出行费用2400余万元,市民的出行成本更低,切实享受改革红利。
(二)优化管理便民。株洲市率先在全省发布“全国交通联合卡”,市民持卡可在全国225个城市联网刷卡乘车,一“刷”便走。2020年7月23日,潜心打造的智慧公交“株洲通”app正式上线,比原“掌上公交”更加方便、实用。市民可以实时查询公交线路上的车辆运行情况,选择最优换乘方案;还可以通过手机NFC功能,直接给公交IC卡(公交M1卡除外)进行线上充值。
为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的出行待遇,株洲市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短途公交为辐射、中长途客运为延伸”的城乡运输网络,积极改善入小巷进乡村“最后一公里”。攸县打通292个建制村的水泥路、建成农村客运站场2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317个,开通63条城乡客运班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株洲天元区增开203路公交线,约31公里,设有37个站点,计划年底前开通5条镇村客运线。目前,株洲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水平评价达到5A级,主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实现100%。
为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株洲市坚持以高标准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场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2018年,在天元区泰山路森林路口至泰山路西环路匝道两侧路段增设停车位337个。并在金城大厦、田心、枫溪大桥、红旗立交桥和铁东路等新建5座公共停车场。建成公共充电站10处340个,公交停车场80处873个,公交专用充电站16处204个,机关事业单位约400处,商业停车场50处1127个。
(三)提升服务亲民。为真正提高市民出行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株洲市坚持城市公共交通由国有企业主导发展,加强营运服务质量监督、开展“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名优线路和文明城市公交“行、停、靠”创建活动、建立乘客满意度调查机制,科学管理营运服务质量。
为了不断提升公交服务保障能力、出行分担率和乘客满意度,株洲每月抽取30%以上的车辆由专人上线考评,每季度末报送汇总考核结果。把社会公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要求公众对公交的满意度不能低于90%。
为持续加强公交营运服务质量管理,营造安全规范、文明舒适的公交乘车环境,2017年,株洲市进一步完善了对公交运营优质服务与安全运营长效考核机制,持续坚持“以考核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近年来名列前茅。
为保障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株洲市实现现有IC卡系统、GPS系统、IC卡加油系统、物资仓库系统、车辆监控系统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对车辆的维修、保养实行全程管理,推行以养代修方式。2019年,车辆状态良好率保持在99%以上。
为给市民节约上班高峰期的出行时间,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专用道网络化运营,促进了公共汽电车畅通通行,早晚高峰公交平均运营时速达到19.35公里/小时。2019年,株洲共建设了18条公交专用道,总长约64.5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为21.5%,公共交通正点率提高到95.4%,客满意率由2009年的88%提升到2019年的97.5%。建成与公交站点周边配套的建宁驿站共69座,随时随地为市民提供细致、周到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