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于2013年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近年来,该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公交优先”理念,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聚焦“网络、低碳、智能、品质”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公交客运量达到1.4366亿人次,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9.21%。今年9月被正式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成为继长沙后我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一、聚焦无缝对接,致力打造“立体”公交
(一)加强顶层规划。为有效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株洲市将公交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考虑、统筹安排。2013年,株洲市成立了创建工作协调指挥部,专设市创建办,负责创建工作综合协调、推进、上报等工作。成立株洲市公共交通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协调处理公交都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和推进工作。编制了《株洲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株洲市公交站场专项规划》和《公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公交线网优化、轨道交通建设和公交场站建设。
(二)加大基础投入。为充分保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株洲市实行“市场运作、财政兜底”,优先对待、全额保障。2017年,为建成智轨ART一期工程3公里体验线投入1.06亿元,运营补贴200万元。为改造港湾式停靠站投入220万元。为建成株洲西综合客运枢纽投入2.5亿元。2015-2017年,为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安排经费1.73亿元,车辆购置补贴1.1多亿元,省“绿色公交”推广应用项目资金4800万元。为改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2014-2018年投入1146亿元,801个项目,改善道路长度748公里。为提高公交运营能力,2014-2018、2019年、2020年分别补贴2.49亿元、6000万元、6500万元。为打造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投入3481万元。
(三)加强线网优化。为满足市民出行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株洲市极力打造“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城际铁路为延伸、无轨电车为亮点”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截止2019年,株洲市公交线路由2012年的67条增加到89条,填补公交盲区62.8公里,线网长度达到299.5公里,同比提升了27%,线网密度达到1.81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开通通勤班车、学生专线、超市专线、园区专线和晚班公交等定制公交线路共30余条,逐步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的公交网络。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1061个,安装智能停车柱2.6万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万辆,全市租赁卡办卡总数超过20万张;建成公交场站31个,停车场站面积35.2万平方米,公共汽电车均场站面积达到191平方米/标台,实现车均场站面积比创建初期翻一翻,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聚焦绿色环保,致力打造“低碳”公交
(一)实施绿色公交替代工程。为更好地节约资源、有效改善环境,株洲市率先推行新能源公交车和智轨列车。充分利用新能源公交车“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的优势,全力倡导与推广。截止目前,株洲城区1353台公交车中,1329台已换成新能源公交车,全市电动公交车平均节油率达到15%,每年可节油220万升,减少碳排放7万余吨。为有效解决普通公交车载客量小的缺陷,提高整个轨道运输的供给能力,2017年6月,株洲市创新研制跨界之作的新型交通工具——智能轨道公交系统(简称“智轨列车”),并建成全国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路。智轨列车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建设周期短、零排放、无污染,支持多种供电方式,可以根据道路客流变化调节运力编组。
(二)建设公共单车租赁系统。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区交通秩序和生态环境,株洲市创新“通借通还、循环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借还模式,3小时之内免费租赁使用。单日使用量突破22万人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97万吨。2020年1月-8月市民骑行量520余万次。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城市推广了株洲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模式。
(三)打造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为营造绿色、休闲的出行空间,更好服务“绿色株洲”建设,株洲市构建四横五纵的绿道网络,利用湘江水系优势和湘江风光带,打造湘江沿岸绿色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株洲市公交车辆达到1480辆,折合1846标台,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99.4%。
三、聚焦产城融合,致力打造“产业”公交
(一)以“业”促“产”。近年来,为推进公交的高质量发展,株洲市依托“中国动力谷”的建设,强力推进“交通+产业”“交通+互联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在湖南省具有领先地位。2017年10月株洲市完成世界首列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车辆(ART)运营示范线建设,被媒体争相报道为“在马路上奔跑的列车”、株洲的“黑科技”。2018年完成(ART)二期项目工程规划方案并试运行2台智轨,日运行14趟,全程3.1公里。2020年8月20日,株洲正式启动智能轨道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全长约14公里,共设站19座。其中3公里体验线已建成;另两段(湖南工大站至火车站和红卫桥至向阳广场站)长约11公里,沿线车站采用路口错位侧式站台15座,投资约6.7亿元。目前,株洲可以生产从低速、中速到高速的全系列动车车型,包括磁浮列车1.0、2.0,轨道交通,ART,BRT,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汽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的一辆辆公交车,均产自本市的“中车时代电动”,神农大道上运行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同样也是“株洲造”。
(二)以“产”强“业”。为方便、智能、高效地管理公交线路和运营状况,株洲市坚持科技领先,实用为首。“一个数据资源中心、四大应用平台、十二个应用系统”的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已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全面采用GPS智能调度系统管理公交线路,实现了车辆全程监控、实时调度、实时通话、自动排点,自动报站、安全限速等功能,并实时提供详细的报表供营运单位进行客流分析,为公交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行车计划时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湖南第一,全国一流”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14年,世界首列完全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亮相。2015年,全球首创10秒级闪充储能式现代电车出厂;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第一个突破千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截至2018年底,智轨列车已运行3500余趟,21600余公里,接待来访团队300余批次,运送乘客5万余人次,大大促进了公共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产”“业”互融。株洲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的创新赋能,不断更新迭代公共交通工具;同样,公共交通产品在服务城市交通的同时,也为“株洲制造”产品测试、展示,创造了最好、最大的平台。按照“建成一个系统,引进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思路,建成全国一流、全省首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配套公共自行车专用车道。规划建设年生产能力50万辆的公共自行车生产基地,并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核心控制用件、公共自行车、运管模式等整体打包输出,以产业链形式盘活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形成了集公共自行车生产、销售、运营、后台软件研发与管理一条龙的 “株洲模式”。率先在全省发布“全国交通联合卡”,市民持卡可在全国225个城市联网刷卡乘车,一“刷”便走。截止2019年,株洲市公交站点共1711个,港湾式公交站点531个,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达31%。港湾式停靠站减少了公交站点处公交车占用道路主线排队现象,减少了道路交通拥堵,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四、聚焦以人为本,致力打造“幸福”公交
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为充分让市民出行时享受便利、优惠和快乐,株洲把绿色公交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公益性工作来抓,上升为政府工程。
(一)深化改革惠民。为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增强市民出行的安全感和获得感,2018年12月,株洲市创新性地推行巡游出租汽车深化改革,有效根治经营权被公司“垄断”、“份子钱”压头、运行成本高企、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等行业痼疾,真正实现集约管理为驾驶员减负、信息化监管推动服务升级规范,推进巡游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2019年,经营权已到期的1246辆涉改巡游出租汽车中,已完成清理规范经营关系1155辆,完成率达92.7%。经营权未到期的901台车的企业和驾驶员也积极参加改革,完成清理规范经营关系709台车。响应改革提前完成清理规范经营关系525台,完成率74%;向驾驶员个人发放《出租车经营权使用权证》1601份。市长热线和交通服务热线投诉率下降85%以上,驾驶员月营运收入平均增加20%以上。株洲的系列改革举措,被业内称赞为巡游出租车改革的“破冰”之举。目前,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先后来株考察取经。2020年9月24日,在全国交通运输局长论坛上作汇报交流,为全国其他城市出租车改革攻坚提供“株洲方案”。
同时,为让市民享受更多的公交优惠政策,2017年8月,株洲市实施公共交通票价制度改革,建立“票价适当、刷卡优惠”的票价机制,鼓励市民使用现代公交IC卡和电子支付,公交IC卡刷卡率从2012年18%提高到2018年的80.3%。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因公负伤人民警察等特殊群体凭有效证件或本地公交IC卡(爱心卡),实行免费乘车,身高不足1.3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元票价”的绿色公交、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每年为市民节省出行费用2400余万元,市民的出行成本更低,切实享受改革红利。
(二)优化管理便民。为加大便民力度,株洲积极改善入小巷进乡村“最后一公里”,潜心打造智慧公交“株洲通”。攸县加大对“农村四好公路”的建设,打通292个建制村的水泥路、建成农村客运站场2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317个,开通63条城乡客运班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2020年7月22日,株洲天元区率先在城区开启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工作,开通203路公交线,约31 公里,设有37 个站点。计划年底前开通5条镇村客运线。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末,实现“全域公交化,全域公交2+1”模式,全域采用高频次、一票制公交服务模式。目前,株洲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水平评价达到5A级,主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实现100%。
同时,潜心打造智慧公交“株洲通”app,比原“掌上公交”更加方便、实用,2020年7月23日正式上线。市民可以实时查询公交线路上的车辆运行情况,选择最优换乘方案;还可以通过手机NFC功能,直接给公交IC卡(公交M1卡除外)进行线上充值。
(三)提升服务亲民。为真正提高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株洲市坚持城市公共交通由国有企业主导发展,加强营运服务质量监督、开展“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名优线路和文明城市公交“行、停、靠”创建活动、建立乘客满意度调查机制,科学管理营运服务质量。综合整治路边停车收费、人行道违停整治、交通运输市场秩序,有效改善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2019年,株洲共建设了18条公交专用道,总长约64.5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为21.5%。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专用道网络化运营,促进了公共汽电车畅通通行,早晚高峰公交平均运营时速达到19.35公里/小时,为市民节约了上班高峰期的出行时间。公交车辆技术完好率达到99%,公共交通正点率提高到95.4%,客满意率由2009年的88%提升到2019年的97.5%。建成公共充电站10处340个,公交停车场80处873个,公交专用充电站16处204个,机关事业单位约400处,商业停车场50处1127个,建成与公交站点周边配套的建宁驿站共69座,随时随地为市民提供细致、周到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