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务动态>市州交通

南山新村焕新颜——怀化市交通运输局精准帮扶工作纪实【图】

发布日期:2020-09-01 16:17
信息来源:怀化市交通运输局
字号:【

初秋的沅水河畔青山环抱、碧波荡漾。 

    穿行在沅陵县南山新村,一条条蜿蜒的道路干净整洁,一行行树木碧绿青翠,一户户庭院整洁有序,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8月27日,村民杨新青起了个大早,驾驶着小货车去镇上拖饲料。这位做事麻利的小伙子,曾经当过电焊工、做过小生意,辗转广州、株洲等地发展。不曾想,走南闯北多年的他几年前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比城里差。”杨清清自豪地说,淳朴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前几年春节回乡探亲时,他惊喜地发现,家乡修通了路,架起了桥,通了自来水,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2017年,怀化市交通运输局担任沅陵县南山新村驻村帮扶牵头单位。四年来,怀化市交通运输局与后盾单位一道帮助村民修通产业路、架起民生桥、发展致富产业,让这个偏远小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畅通致富路 架起民心桥
    沈从文笔下的沅陵是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但这里也曾“穷”得让人心酸。
    山高石头多,出门靠渡船。村里流传的老话道尽了南山新村的苦。
    该村是国家级贫困村,由石家坡村、下怡溪村、九矶滩村等3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地域面积近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48公顷。虽然村民积极发展种养殖,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小木船,拿点农副产品去镇上卖,要划一个多小时船。”村支部书记侯太龙说,当地村民祖祖辈辈都是肩挑背扛、靠渡船把农产品运送出去,换取生活所需,交通是扼制当地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
    “特别汛期河水暴涨,村民生产生活及孩子们上学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遇到刮风下雨,那更是麻烦。”谈起以前南山新村的窘境,扶贫工作队队长徐少华直摇头。
    “不管多远多难,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把路修到村民家门口、把桥架进深山中。”怀化市交通运输局对村民庄严承诺。
    为彻底改变南山新村旧貌,怀化市交通运输局前期深入调研,科学制定三年发展规划,通过自身多方筹措、协调地方支持等多种方式,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先后通畅公路17.38公里,全村21个组全部实现组组通。投资130万元的李家溪人行吊桥已建成完工,投资300万元建设的下怡溪大桥正抓紧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 


已建成的李家溪吊桥 

    2019年3月11日,是南山新村所有村民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日夜期盼的李家溪吊桥建成,村里终于结束了靠渡船出行的生活,老百姓们欢呼雀跃、喜笑颜开,共同庆祝这个历史时刻。
    花甲老人杨谋均默默走到岸边,将老旧的渡船慢慢拖上岸,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在村里生活了68年,没想到家门口有桥过河了。”
    看着家门口架起的吊桥,村民王茂均心里也乐开了花,“以后再也不用给儿子在镇上租房读书了,现在上学方便多了!”
    修桥、修路,曾是村里几代人的期盼。如今,一座座结实的民心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产业路,不仅带他们走出大山走向致富,也连通了他们与外面的世界。
    “今年底下怡溪大桥建成通车,车子开到种植园,果子不愁卖呢!”谈起未来,村民张致平信心满满。
    路通产业兴  日子有盼头
    路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想让村民脱贫致富,关键还得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提高“造血”功能。
    南山新村人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发展产业困难。为此,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一思想认识,突破地域资源局限,因地制宜制订了“大户带动+小户散作”的产业发展计划,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2018年,村里整合扶贫资金20多万,成立了五谷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间生态土鸡养殖,并与“宏泰土鸡养殖公司”签订协议,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走进五谷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一只只鸡悠闲地栖息在枝条上、灌木丛里。“现在存栏4万多只,年产值达100余万,带动了村里63户2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大户杨新祥边干活边说。
    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中年男子正是村里养殖大户杨新祥,说起刚创业的情景,他颇有感触。“以前都是烂泥巴路,新买的皮卡车才开两年就报废了,现在水泥路通到养殖场,运货方便多了!”
    看着村里基础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政策越来越好,杨新祥心里盘算着,明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将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建到村里,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排排蜂箱掩映在树木花草间,一群群蜜蜂在蜂箱旁起舞。“你看,这些就是我家养的蜜蜂,加上务工收入,今年脱贫没问题!”在李家溪组一座山头上,村民王茂均正朝那头走去。
    南山新村海拔较高,光热资源和花粉养料资源丰富,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生态养蜂业,采取“大户带动+自主种养”模式,利用产业项目扶贫资金10万元发展养蜂产业,已与13户贫困户达成了养蜂合作意向,预计每户每年可以增收2000余元。
    同时,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还积极鼓励贫困户“就房、就田、就山”发展小型种植和养殖业,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水稻、玉米、油菜等经济作物及西瓜、香瓜等水果,饲养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因地制宜拓展产业链。
    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幸福指数
    山林果园,生机盎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好累,村民乱扔垃圾,加上都是泥巴路,到处是灰尘。现在轻松多了,村民们都自觉扔进垃圾桶。”说起村民环保意识的转变,从事环卫特岗的张云林体会最深。
    在南山新村村务公开栏上张贴着21个村民小组环卫情况季报。扶贫工作队干部介绍,村里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大评比,评出的“最清洁家庭”还能获得生活用品,今年又增设了22个垃圾桶,通过入户宣传、制作宣传牌等举措增强村民环境卫生理念和清洁意识,现在村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室内外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村里建设了农村书屋,增设了室外健身器材,满足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接通了自来水管,解决了全村18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增设84盏太阳能路灯,让整个夜晚亮起来;建成无线基站,全村手机信号实现全覆盖……”提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村民如数家珍。
    “如今的甜蜜光景,正是我们期待的‘好生活’哩。”看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高兴不已。
    日落时分,余晖铺洒在连片的稻田里,泛着金黄的光芒。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孩子们的追逐声,乡邻们的谈笑声,久久回荡在小山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