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务动态>市州交通

邵阳市交通运输局专题发布交通枢纽建设成就

发布日期:2019-09-11 16:08
信息来源:邵阳市交通运输局
字号:【


910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交通枢纽建设专场发布会举行。邵阳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湘伟发布邵阳市交通枢纽建设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邵阳交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大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再造区位优势,使邵阳逐步从全省的“交通死角”嬗变为一个四通八达的通途之城、枢纽之城。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农村泥巴路、砂石路,到现在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沥青路,从屈指可数低等级的国省道到县县零距离上高速,开启了“飞天”模式,阔步迈进高铁时代,全市正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为主通道,民航、运输站场体系为节点,农村公路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通畅、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成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70年来,铁路事业快步前进,变“盲肠”为“枢纽”,拉开了新篇章。邵阳的准轨铁路源于1960年建成的娄邵铁路,但“人到邵阳止,车到邵阳回”的困境持续了数十年。直到2004年元旦,洛湛铁路(邵阳至永州路段)全线通车,邵阳铁路才结束了“盲肠”历史,汇入全国铁路大循环。此后,加大娄邵扩改、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铁争取衔接力度,201412月,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正式通车,形成了北至北京、南至深圳、东至上海的高铁通道。20161月,娄邵铁路新线正式运营,市区首通高铁。20181226日,怀邵衡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成为联通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最快捷大通道,联通了东西沪昆、南北京广两大高铁大动脉,“十”字高铁枢纽建成。全市铁路营运里程324公里,时速均达200公里及以上,有效提升通达能力,特别是今年413日,邵阳站开通始发北京的高铁,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形象,满足了人民群众北上出行需要。

70年来,民用航空展翅腾飞,缩“千里”为“咫尺”,奏响了奋进曲。19591025日,省民航管理局利用1934年兴建的邵阳机场,开通邵阳至长沙的地方航线。后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19652月停航。此后,民航一直是邵阳交通的“空白”领域。基于全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多方努力争取,2008年《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发布,武冈机场、邵东机场入列,邵阳成为全省唯一可以布局两个民用支线机场的市州。总投资10亿元的武冈机场,于20156月全面开工,2017628日正式通航,邵阳人民再次实现“飞天梦”。武冈机场先后开通8条航线,连通国内北京、沈阳、郑州、长沙、海口、昆明、杭州、重庆、深圳、兰州、西安等11个城市,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46.9万人次,远超原设计的至2020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的设计规模。

70年来,高速公路蓬勃发展,连“骨架”为“引擎”,按下了加速键。潭邵高速公路从200071日开工建设,2002年底建成通车,标志着邵阳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正式融入全省陆上公路快速交通网。十八大以来,按照“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三横三纵两连”的高速公路架构。到2015年底,邵怀(沪昆)、邵永(二广)、邵衡、娄新、洞新、怀通(包茂)、安邵(二广)、邵坪高速等相继通车,特别是20171231日,随着武靖高速通车,全市进入“县城零距离上高速”的“新高速时代”,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确立,实现从最初的“建起来”到“联起来”,发展到现在的真正“快起来”,高速总里程已达到582公里、占比全省8.65%,全省排名第4位。高速公路是经济腾飞的黄金之路,也是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之路,2018年以沪昆高速百里工业长廊为主要支撑的全市湘商产业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33.32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65.88亿元。

70年来,干线公路通达成网,畅“节点”为“动脉”,跑上了快车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境内仅有4条公路368.25公里,且受战火破坏,通行能力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交通建设高度重视,经历了修复被战火破坏的公路、全党全民兴建公路、社社通公路等几个阶段,公路建设力度逐步加大。改革开放后,交通建设迈入真正发展期,1981年启动“三个一”拓宽改造,1992年制定“三横六纵一连”的公路网规划,199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公路建设二十条优惠政策”,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新、改建公路的交通大会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市围绕东部城市群、西部生态圈,建设中心城区“双百城市”新布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为打通与周边市、县的便捷化通道,与高速公路形成主辅配套、全天候畅通的快速干线公路交通体系,全市新改建邵塘公路、G320洞口县城至江口公路等干线公路30条,新增通车里程1,094.9公里,全市90%以上的重点乡镇通达二级公路。到201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22533公里,为194910月的61.2倍,公路总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08.18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达2890公里,其中国道4662公里,占比全省7.54%,排名全省第7;省道282228公里,占比全省9.95%,排名全省第3

解放初期,公路汽车运输处于起步状态,1950年,全市仅有营运性汽车164辆,其中客车44辆、货车120辆,年公路客运量16.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13万人公里,年公路货运量0.2万吨,货运周转量24万吨公里,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差。随着公路的延伸,公路运输事业也逐步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输服务保障总体平稳有力,“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得以真正实现。到20198月底,全市共有客运站场73个,有营运客车4121辆,是1950年的93.7倍,开通客运班线1498条,平均日发班车22301次;有营运货车24547辆,是1950年的204.6倍。2018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10720.06万人,客运周转量445829.8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2071.45万吨,货运周转量4693483.64万吨公里,分别是1950年的665.8倍、339.6倍、110357.3倍、195561.8倍。

70年来,农村公路织密织牢,通“血管”为“民心”,铺就了幸福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肩扛手提修路架桥,拉通少量了简易的农村砂石路。1970年开始,全市部署“社社通公路”,此后10年间新建公路2515.4公里,35个边远山区的乡村公路建成,这是全市农村公路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全市启动“村村通”硬化路建设,到2015年底累计新建1.4万余公里水泥路,全市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这是全市农村公路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指示精神,农村公路进入第三个快速发展时期,市政府出台了《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和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3,622公里,危桥改造443座,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4,678公里,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4,249个,助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邵东县、武冈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17年底,省委省政府启动了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将之作为重中之重的民生工作来抓,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3,102公里,直接惠及4,000余个自然村、40余万贫困地区群众,被评为省重点民生实事优胜单位。同时积极引导拓展农村客运班线,2018年底全市建制村通客班车实现100%,“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路通百业兴。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公路+特色产业”、“农村公路+乡村旅游”等“公路+”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依托1.91万公里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络,星级农家乐、观光农业、特色林果、产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不断发展壮大,让贫困群众以“百路通”谋得“财路通”!

70年来,城市公共交通顺应民意,助“便利”为“惠民”,提升了获得感。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1959年,邵阳市区开辟运行了第一条公交线路,即1,全程2.8公里。公交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到1978年邵阳城市公交仅有50台车、9条线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深化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改革,使惠民出行政策落地、生根、结果,实现了从柴油公交车到新能源公交车的全覆盖,从人工售票到移动扫码支付信息化服务、交通一卡通通行全国的新常态,70年来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便捷到舒适、智能、环保、多元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市城区新增公交线路9条、优化升级24条,公交线路总数达32条,营运里程472公里,539台在营公交车均为新能源公交车,还对市区至邵东县城、市区至高崇山的2条班线公交化改造,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同时,深入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许可了3家网约车公司、核定256辆网约车,连同严格服务质量考核、优化经营权配置、完善运价调整的1,098台巡游出租车,礼让斑马线、示范线路创建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升活动深入推进,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有序。更高品质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接下来,邵阳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市委“二中心一枢纽”战略部署,进一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打造“快捷、智慧、安全、人文、和谐”五个交通,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非凡气度,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邵阳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邵阳市“二中心一枢纽”当好先行、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