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要发展,交通当先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渗透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不仅在促进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为湘潭这片红色旅游热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一直以来,湘潭市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作为推进农村公路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上狠下功夫。目前为止,湘潭市全境范围内己拥有农村公路1.32万公里,其中县道1438公里,乡道1338公里,村道10040公里。其中有计划已硬化的水泥路村道3903公里,计划外硬化水泥路村道6137公里,农村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5公里。2017年,湘潭市完成农村公路拓宽改造219公里、硬化420公里。提前完成65个省定贫困村新建农村公路200公里,拓宽改造100公里,新增安保工程设施100公里的工作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建制村通车率达100%。
一是拓展建设新格局。湘潭市坚持“合理布局、联网成片”的原则,全面启动《湘潭市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2018—2030年)》编制工作,做到与干线路网建设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扶贫攻坚相结合,重点实施了县乡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完善提质和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注重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财政相关配套资金及时到位,湘潭县和湘乡市每年投入3000万,韶山市2017年投入8000万元,雨湖区投入1000万元。注重质量安全,全市农村公路质量监督覆盖面和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今年共投入9529万元对临水、临崖、临谷、临校等道路的安保设施缺失、水毁塌方、路面破损等隐患点段实施了安全防护全覆盖,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二是创新管理新模式。湘潭市明确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由县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体系。加快构建公路管理长效机制,即将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湘潭市公路路长制实施意见》。狠抓农村公路的超限治理力度,执法人员采取流动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加大对主要路口、重点路段及货运装载点监控治理力度,严禁超载车辆驶入农村公路,确保治理处于高压态势。
三是探索养护新方法。湘潭市以日常性养护、预防性养护为抓手开展“精准养护”,加强公路路况、重点桥梁、隧道技术状况评定和不定期巡查,推进典型路面结构应用和“白改黑”。进一步健全“市考核、县主体”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完善乡镇公路管养机构,推动将养护资金纳入县级公共预算,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有养必效”。创新管养方式,逐步探索机械化、集约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小修工程、日常养护实行合同管理。县中路铺镇公路养护管理站人人熟练使用村级公路简易养护包,并直接应用于养护质量监督,采取招标养护、委托养护、合同养护、承包养护等方式规范农村公路养护市场。2017年5月,在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上,县中路镇作了题为《探索管养新模式,养好为民致富路》的典型介绍。
四是推动运营新发展。湘潭市稳步推进城乡客运和物流配送有机结合,加快实现农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有力推进了“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城乡物流配送“两个衔接”,广泛惠及群众。湘潭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经营、财政补贴”的模式,城乡客运一体化成效显著;开启了全域公交化运营模式,逐步实施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大力推动农村物流创新发展,启动了“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电商模式,成为全省首批五个试点县之一。韶山市不断深化客运公车公营改革,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汽车西站与市天天快递公司“快递+村村通”的合作模式也为湖南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