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郴州市公路系统成品油税费体制改革后,临武县公路局公路管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市垂直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为辅、地方管理为主;公路养护管理资源也进行了重新组合,人、财、物由原来国省干线、地方公路分设,全部整合到县公路局统一负责;管养里程由过去100余公里猛增到1300余公里。
行业形势的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临武县公路人不得不思考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公路管养走向何方?从2010年开始,临武县公路局积极探索“管养分离”新模式,管养路段全部实行市场化养护,彻底将公路养护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分类承包 合同管理 跟踪考核 计量支付”的养护新模式
该局的公路养护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模式是“分类承包,合同管理,跟踪考核,计量支付”。
“分类承包,合同管理”。一是大修工程“公开招包”。对大修工程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承包单位,以合同管理方式执行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二是中修工程“专业承包”。对中修工程(如清灌缝、水毁抢修、构造物修建、小规模的路面工程等)采取专业队伍承包方式,选用相对较固定的、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及机械设备的长期合作的社会施工队伍承包完成。承包合同明确工程量和单价,按程序验收合格后结算。施工所需设备一般由施工队负责,优先使用公路局的现有设备,结算时扣除租赁费用。特别采取分片区与有工程设备的人员签订协议,约定在同等条件下,平时公路部门优先使用其设备,在有公路应急保通任务时,其设备必须无条件的迅速集结先行投入应急抢修保通。三是小修保养工程“分项承包”。对小修保养工程,先确定路况优良率指标,后在线路的沿线选择有责任心、比较扎实的人员,分段、分项目(如路肩水沟清理、路面清扫保洁、行道树维护、小量塌方和堆积物清理等)承包。一般是“一路一承包”,签订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根据里程的长短聘请适当数量的人员(一般是2公里/人)。承包人履行“平时养护、急时应急、需时服务”的职责,对“分项承包”的小修保养工程实行“不同养”:路面清扫保洁实行“经常养”,干线每天保洁一次,支线至少每周保洁一次,并不定期巡路清扫,承包费用为100元-400元/月·公里;路肩水沟清理、行道树维护、小量塌方、堆积物清理等实行“按需养”,按照需要签订分项承包合同开展养护作业。同时,承包人还负责非正常天气的路况巡查报告。四是通村公路“村民承包”。对通村公路采取“行业指导,乡村负责,村民自养,以奖代补”方式,由当地村委物色人员管养,一般是一村1人,签订养护承包协议,主要负责路肩水沟清理、路面清扫保洁、道路状况(含路政方面的事项)报告。
“跟踪考核,计量支付”。一是以养护股和养护管理所为主的组织机制,解决“钱怎么用”的问题。由养护股和养护管理所组成全县公路养护管理指导考核工作机构,分类负责公路养护管理日常工作。对大中修工程、小修保养、通村公路,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跟踪监督管理全过程,实行科学规范计量支付。二是以监督指导为重点的工作机制,解决“活怎么干”的问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养护股负责计划安排、验收考核、信息统计,养护管理所负责道路巡查、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工程计量,做到从发现问题(道路巡查)、问题处理(计划安排)、过程监管(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到问题解决(验收、计量、统计上报)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指导到位。三是以奖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解决“事怎么管”的问题。对大中修工程、小修保养工程每周巡查考核一次,每月综合考核一次,每次考核结果当场与承包人见面,并且承包人签字认可。根据考核结果,兑现承包费用。对通村公路,县局根据不同的情况,每年检查2-4次,视路况质量给予适当奖惩。
新模式促就“两大转变三大提升”
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模式,临武县公路管理局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实现了“两大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养护管理、生产到纯管理转变,工作效率大提高。实施市场化养护后,临武县局由集管理、生产一身转变为纯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养护工作效率。正如临武县局负责人所说:“以前,我们从养护材料购买、机械维修到养路工工资发放,从路域环境治理到抢险维修等,事无巨细,样样包管,结果是钱没少花,事没管好,工作绩效差;现在我们专心致志地负责承包工作任务下达及验收、考核等工作,通过严格的绩效管理,避免‘一包了之’或‘一发了之’,对承包人工作任务完成质量实行精细考核和细致评比,及时做出奖惩,按时兑现承包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养护质量。”
二是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养护道班及养路工转变,管理水平大提升。临武县局的养护股和养护管理所共14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负责监督、指导、考核承包人的养护工作,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养路”,变“具体做事”为“指导做事”,变“运动员”为“裁判员”。养护管理人员从具体养护事务中抽身出来,工作积极性和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养护管理人员表示:“以前,我们从事具体的养护操作工作,总是缺乏机械设备和人力。现在通过市场化养护,我们加强监督指导,工作强度大大减轻,养护更主动有效。”此外,过去群众总认为路是国家的,路好路差与自己无关。现在自家门前的路自己养,路况优劣直接与自身利益相连,与辛勤劳动相关。例如,以前公路部门搞绿化,今天移栽的行道树,说不定明天就不见了踪影,现在由当地群众负责承养路段的绿化,成活率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机制发挥了巨大“魔力”。同时,该局推行社会化市场养护以来,侵犯路产路权案例显著下降。
实行养护市场化后,临武公路实现了“三大提升”:
一是路况水平及通行能力大幅提升。从2010年以来通过实施养护市场化,临武县公路路况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干、支线优良路率分别达96.5% 、91.6%,分别比2009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分别高出2011年该市干、支线平均水平的13.1、16.4个百分点。路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路容路貌得到较大改观,公路通行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养护效益大幅提升。养护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养护成本大幅节约,实现了管理方、承包方效益“双提高”。临武县局通过反复比较考核,得出“3名正式职工一天完成体力工作量与1名采取承包方式的农民工一天完成工作量基本等同”的结论。按1名农民工平均日工资为80元、1名正式养路职工平均日工资达到137元(平均月工资近3000元)计算,1天养护成本可节约331元。该局还算了一笔“经济帐”:正常管养1300余公里公路,约需300人正式养路职工,每人每年费用按5万元(含各类保险费)计算,仅此一项就需1500万元,还不包括材料费;现在通过政府强力治超,路面破损率显著下降,日常养护压力明显减轻,实施公路养护市场化每年承包费为200多万元(含材料费、工具费),可节约养护成本1300万元。承包方按合同约定上路,干完路上的活,地里的农活也不耽误。如石府歌夫妇承包X084(书楼至汾市通乡公路)13公里的路面保洁、水沟清理,在干好农活的同时,一年还能通过养路增加2万多元收入。目前临武县公路沿线的居民承包养路的积极性非常高,都争着承包养路。
三是行业形象大幅提升。通过实施市场化养护带动行业形象大幅提升,临武县公路管理局获得“2010年度全市公路综合目标管理三等奖”、“2011年度全市公路综合目标管理一等奖”、“临武县2011年度综合绩效评估工作二等奖”等荣誉,局长严时友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