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桃源县内只有四个客运站,但依然满足不了人民的出行需求,1998年,随着运输系统体制改革,全县从事个体客运业务的车辆成倍增长,省际、地际客运线路不断拓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集约化管理难、客运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不断浮现。为此,桃源县大胆探索,树立市场经营理念,依靠市场筹集资金,于2005年4月,投资3100万元,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占地65亩,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集客运、办公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客运站--黄花井汽车站。与此同时,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对车站实行股份改造、承包经营,为新形势下加快交通发展作了一次有益尝试。
随着黄花井汽车总站的建成,使我县拥有了全省目前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县级客运站。该站设有13个长途发车位、30个短途发车位,目前,已开通15条跨省长途专线、14条省内长途专线和28条县内短途专线。该站投入运营后,实现了县城内七站合一和县城区旅客客运零换乘。而车站的建成不仅使上述的硬件设施有了巨大飞跃,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提高了运载能力。黄花井车站目前日发送旅客量15000人次,而设计最高可承载18000人次,相当于原先7站运载能力总和的1.5倍,不仅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客运市场需求,而且充分考虑了桃源发展前景。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也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
二、规范了交通管理。建站之前,原先7个客运站有两个属违规设立,不具备经营管理资格。其中只有两个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其他5个站面积太小,进出口混用,不符合消防紧急疏散要求。同时,由于7站分设,执法、内保、管理人员分散,力量薄弱,偷窃、斗殴等治安案件比较常见,因秩序混乱引发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各种安全检查也不能正常开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车站归并后,工作人员集中,管理力量加强,执法标准统一,检查程序规范,使管理步入有序的轨道,车站环境大为改善,各种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同期相比,治安案件发生率下降80%,而且没有因为车站管理原因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三是打造了城市亮点。黄花井车站按照准一级标准建设,设计理念现代超前,施工工艺、建筑材料、配套设施要求严格,充分体现了追求先进、崇尚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别是从外观上看,主建筑高近30米,站前广场占地10亩,广场中功德大道古朴凝重,功德碑墙精致庄重,凸显了强烈的现代时尚感。可以说车站不仅成为桃源城市形象新的标志性工程,而且给县城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交流的好出处。同时客运车辆的集中营运,改变了原来城区秩序乱、噪声大、污染重的状况,使县城的生活、工作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四是带动了周边发展。黄花井车站地处县城西环路桃源花大道,是县城实施向西扩张的一条中轴线,同时也是外地车辆过境桃源的主干道。车站的建成,必然进一步加速聚集人流物流,带动商贸交易、房房开发、配套服务等三产发展,从而促进桃花大道建设,加快扩城增容步伐。目前,仅车站本身就解决了近千人就业,带动了附近两个村600多名农民从事疏菜种植、花果培育等高效农业,以及餐饮、运输等非农产业。特别是伴随着车站的建成,周边的商住小区、机关单位、学校等一批建设项目迅速跟进,车站周边土地大幅增值,成为县城建设、商业开发的黄金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