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反映,目前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存在针对合理定价评审抽取法的一种新形式的诈骗活动,具体手段如下:
诈骗人在得知某合同段抽取的前三名入围投标人后,分别给他们都打电话,进行承诺和提出要求:对排序第一的入围投标人,承诺先交10万元押金,使其相信能通过他做工作来保证让其中标,要求中标后按合同金额分包10%的业务,如没能中标10万元保证金给投标人;对排序第二的入围投标人,承诺先给20万元押金使其相信能通过他做工作来保证中标,要求中标后按合同金额分包20%的业务,如没能兑现中标承诺,20万元保证金给投标人;对排序第三的入围投标人,承诺先给50万元押金使其相信能通过他做工作来保证中标,要求中标后按合同金额分包30%的业务,如没能兑现中标承诺,50万元保证金给投标人。也就是说诈骗人最多花80万元,可骗取某一合同段10—30%的分包业务。考虑到大的合同段数亿元的合同金额,他们以不高的诈骗成本,可诓骗到不小的分包业务,而这种违法分包势必给中标单位在施工管理、质量安全、声誉信用等方面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实际上按合理定价评审抽取法及相关配套规定、制度招标评标,严格按设定的程序和要求办事,评审工作非常公开透明。评标是按第一、第二、第三入围投标人的顺序依次评审,不能随意废标,无法对三名入围投标人选择性地评审。同时,中标候选人公示时,其业绩和项目经理、总工证件全部公示,被废标的投标人也要公示废标原因,接受全社会监督和举报。招标评标活动如此公开,极大地维护了公平、公正,任何人都无从插手和影响评标工作。签署合同后,行政监督部门和项目业主还将全面加强履约监督,确保合同条款执行到位,也不会给违法分包留有可能的空间。
特此提示,谨防上当和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