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官高速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洞庭溪沅水特大桥是湖南省内在建单孔跨径最大悬索桥。作为悬索桥的核心构件之一,锚碇被喻为整座大桥的“心脏”,其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大桥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在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过程中,防止裂缝的发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和难点。如控制措施不到位,裂缝便可能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由于热应力的作用而产生。
洞庭溪沅水特大桥位于怀化市沅陵县境内,跨越五强溪水库及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该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且雨季持续时间较长,使得锚碇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周期不可避免地跨越了高温和低温季节,对施工过程中的入模温度控制和混凝土保温措施提出了极高要求。
此外,大桥锚碇混凝土的结构尺寸较大,分层浇筑次数达27次,施工周期的延长导致层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混凝土收缩开裂的风险。锚块与支墩的多变截面和复杂的约束条件也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加了开裂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锚碇施工的重大挑战,对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提出了极为严峻的考验。
为了解决这些温控重难点,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温控防裂措施。项目部采用降低水泥用量,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加粉煤灰和矿渣及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延长混凝土设计龄期等方法,运用密实骨架堆积理论及水化热对比试验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减少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
同时,建立智能温控监测和调节系统,实时掌握温度变化,及时调整温控措施。在数据采集方面,通过埋设温控元件,创新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砼温度、环境温度、冷却水温度、冷却水流速等重要参数。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项目能够实时监测内部温度和内外温差,实现了冷却水流速的智能控制。在混凝土布料上,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锅底法”进行布料浇筑,即从四周向中心逐步分层布料,确保在承台周边保持一定的混凝土高度,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浮浆向边缘流动。
自2023年6月锚碇混凝土浇筑以来,已完成了锚块、散索鞍支墩基础以及部分散索鞍支墩的浇筑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浇筑方量达12.8万立方米,占总设计方量95.5%。其中,单次浇筑的最大方量为1683立方米,最长浇筑时间30小时。洞庭溪沅水特大桥项目在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施工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山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一系列创新的温控防裂措施,不仅显著提高了施工的整体质量,而且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