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中国融入广阔世界,让世界发现新的中国!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看湖南道路运输四十年风采变迁!一起倾听,他(她)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讲述人:肖瑞梁(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原党委书记)
改革开放40年,我省城乡公路客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城镇客运大发展,广大农村公路修好了,客班车也通了,农村客运跃上了新台阶,真正实现了人便于行。我想从我回乡旅途的亲身经历,谈点感受。
我老家在湘潭县歇马一个偏僻小山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过去回趟家可不容易了,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长沙搭邵阳班车在湘乡县山枣下车,步行15公里。一条是从湘潭乘车到歇马,再步行3公里。1967年12月我母亲病故,收到电报是上午11点,那时到邵阳的客班只有早晨发的一趟车,当天邵阳班车没有了。为了赶时间,我只好带着小孩改乘轮船到湘潭。第二天天刚亮便赶到汽车站。那时湘潭到歇马的客班车,也是每天一班,只见车站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都在排队买票,哪晓得当天的票隔日就买完了,我只好拿着奔丧的电报,找到了站长,才买了三张站票,我们父子三人,一路站着才赶到了老家。
那时,出行之难,乘车之难,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不仅使农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道路交通和公路客运也是飞跃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那里山枣庄石鼓镇修通了公路,中巴客车就从家门口过。1999年清明节,我回乡扫墓时,由长沙出发,汽车一直开到奠井坳下车,只要走半里路便到了家。这比过去方便快捷多了。
遗憾的是,天不凑巧,那天下起了大雨,半里路尽是泥泞,鞋子、袜子都陷到泥巴里去了。对于这个“遗憾”,群星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从奠井坳到歇马镇这条路是村里自己修的,只是一条便道,一落雨便不好走,学生读书,遇雨天更是叫苦不迭。由于村里经济能力有限,请求政府能支持一把,把这条路修好下。”他还告诉我“如果这条路修好,不仅方便了这一带群众,还可使到花石、衡山等地的客、货车不必走周家冲那条湾多、坡陡的危险地段。”
不久后,在政府、村民和社会人士齐心协力下,筹集到了资金,他们把路面加宽了,修成了3.5米宽的水泥路。客班车一直通到我家门口,而且建立了售票站。不但出行方便了,经济也活跃了。这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硕果,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同声称赞:改革开放好,党的富民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