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底市娄星区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络上,活跃着一支用科技赋能养护的“尖兵团队”——娄星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工程计划事务股的队员。他们以“检评巡养一体化”机制为核心,用AI织密监测网、用数据点亮决策灯、用调度打通应急链、用考核压实责任链,让“四好农村路”的保障网越织越牢,彰显着“甘为路石、敢承大重”的公路人风采。
AI织网建“病历”,摸清公路“家底”“以前巡查靠腿跑、记录靠笔写,一条路查完要大半天,漏检错记是常事。”老队员李献还记得三年前的工作状态。如今,工程计划事务股打造的“巡查车AI识别+无人机航拍+地面终端监测”立体体系,让农村公路有了“智能体检仪”。
今年一季度,团队带着这套系统对全区650条农村公路开展“地毯式”普查。AI摄像头自动捕捉路面裂缝、坑槽、护栏损坏等病害,无人机俯拍记录边坡稳定性、涵洞积水情况,队员们用AR终端现场标注细节。三个月下来,不仅建立起涵盖2532处病害的“公路健康档案”,更形成动态更新的病害数据库,每条路的“病因”“病情”一目了然。“现在点开系统,哪段路有隐患、隐患等级多少,比医生看病历还清楚。”负责系统维护的年轻队员胡卓说。这套系统让隐患发现率从过去的60%提升至90%以上,山区偏远路段的巡检效率更是翻了5倍。
数据搭桥促决策,养护资金“花在刀刃上”。“养护资金就这么多,怎么花才能效果最好?”这曾是工程计划事务股最头疼的问题。如今,大数据模型成了“理财能手”。团队将日常检测数据、AI识别结果、AR核查信息全部归集到管理平台,通过算法生成可视化的“公路体检报告”,清晰呈现病害分布、设施老化趋势和养护优先级。
今年4月,在制定二季度养护工程计划时,系统显示Y787乡道有8处坑槽集中在弯道区域,且土壤含水率偏高,若不及时修补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X004县道的路肩杂草虽影响美观,但暂不危及通行。基于数据,团队分析后优先安排Y787乡道坑槽修补资金,将X004县道的美化工程纳入三季度计划。“过去凭经验拍板,现在靠数据说话,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股长李杰指着系统里的资金分配图表说。今年上半年,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全区农村公路小修保养成本降低15%,而病害处置及时率提升至98%。
远程调度抢时效,应急抢险“跑得比险情快”。“X004县道K0+300处边坡滑塌,监控显示半幅路面被阻断!”6月15日,暴雨如注,调度中心及时预警。屏幕上,系统同步调取该路段路况影像及相关数据,该处高边坡已属于高风险区。
“启动应急预案!通知金溪养护站调动铲车、携带警示锥桶等抢险设备30分钟内到场,同步联系蛇形山镇路长疏导交通!”李杰在调度平台上一键下达指令,屏幕分屏显示抢险队伍实时位置、物资储备情况和周边绕行路线。30分钟内,应急抢险巡查车抵达现场设置警戒;20分钟,养护机械开始清理塌方体;30分钟,临时通道顺利开辟。“以前抢险靠‘喊’,现在靠数据‘联’,从发现险情到处置完毕,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参与抢险的队员石波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说。今年汛期,调度中心累计远程指挥处置险情6起,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50分钟,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
考核闭环压责任,乡镇管养成“长效机制”。“养护好不好,数据说了算。”为让责任落到实处,工程计划事务股建立起“数据监测—量化评分—整改反馈—复查销号”的闭环考核机制。每月底,系统自动汇总各乡镇路段的巡查轨迹、病害处置时效、养护质量等数据,生成“管养成绩单”,直接反馈给乡镇路长。
今年5月的考核中,蛇形山镇Y787线因3处路面坑洞未及时处置被扣分。收到反馈后,蛇形山镇立即组织整改,并在一周内将修复照片上传至系统“销号”。“过去考核靠眼看手摸,现在数据自动打分,谁做得好、谁有差距,一目了然。”负责考核的队员邹维说。这种机制让乡镇管养积极性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乡镇自主处置的小隐患达186处,较去年同期增长40%,形成了“区级统筹、乡镇主责、上下联动”的管养合力。
从AI巡查摸清家底到数据决策精准施策,从远程调度高效抢险到考核闭环压实责任,工程计划事务股的队员们用科技为农村公路“护航”,用坚守为乡村振兴“铺路”。他们的手机里,存着比家人照片还多的公路影像;他们的日志里,写满了对每条路的牵挂。正如队员们常说的:“路通了,乡村的希望就通了,我们的坚守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