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洪江至辰溪航道建设工程是我省“十四五”水运建设重点项目。截至2024年,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31亿元,完成计划(5亿元)的103%;开累完成投资14.52亿元,完成概算投资的79.3%。项目自2022年底启动以来,各参建单位精心组织、攻坚克难,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处于受控状态,未发生一起质量问题及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双零”目标。2024年该项目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重点建设项目”。
坚持安全发展,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注重工程本质安全。受限于施工场地狭窄,洪江船闸主体基坑高达51米,最陡边坡比1:0.2。针对高陡边坡安全问题,优化船闸主体结构布置方案,采用“下部衬砌式+上部重力式”的结构型式,并在基坑坡面设置永久锚杆,有效解决闸室尺度选型、结构受力及稳定性等复杂难题。针对高水头环境下船闸结构面临的水压力和结构应力问题,创新性采用基于结构应力分布的施工缝综合处理方式,提升船闸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主动创新助力安全。项目创新制定施工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项目大网格-工区中网格-网格单元”的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全覆盖;精心打造“宣教管”一体化安全教育体验馆,综合VR沉浸式教育培训、安全体验等功能模块,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基于传统悬臂式爬升模板,研发应用分离式桁架钢结构模板,降低施工风险。
营造浓厚安全氛围。开创“安全行为通”小程序,设置“安全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激励参建人员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截至目前,项目已参与积分兑换9296人次,兑换金额103万元,有效提高了劳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坚持质量第一,打造精品工程
全面实施施工标准化。将《湖南省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纳入合同管理,严格执行首件工程样板制度,提升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积极应用标准化构件,定制使用标准化钢模板,提高工效和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
有效治理质量通病。定期进行质量剖析,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动态调整外加剂掺量,有效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冷缝;在大体积混凝土强约束区添加膨胀剂、水化热抑制剂等,有效抑制混凝土温度裂缝;针对船闸输水系统进水口上闸首鹅颈段的冲刷问题,优化压水箱尺寸,增设倒角和表面钢板等,保障船闸输水效率和结构安全。
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与多个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山区河流临近电站大坝高水头船闸改造关键技术、高陡边坡智能安全监测技术等科研攻关,并将成果应用于设计和施工。利用虹吸原理接入上游库区冷水至下游作业仓面,提高混凝土冷却效果和养护质量;“提高高水头船闸土石围堰单管高压旋喷桩一次合格率”及“提高模板验收一次合格率”两项分别获得湖南省QC成果一等奖。
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建设智慧工程
科学实施创新设计。针对复杂边界条件下船闸总平布置难题,充分利用原上闸首和一闸室改造拓宽为通航明渠,减少拆除工程量,降低对大坝的不利影响;针对高水头船闸灌泄水难题,采用闸底长廊道侧支孔分散输水系统、顶部出水与旁侧泄水相结合的泄水方式,有效保证消能效果、闸室内泊稳条件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荣获2022-2023年度水运工程优秀咨询成果奖一等奖。
强化科技手段运用。针对船闸基坑高陡边坡安全问题,联合河海大学进行边坡动态视频实时监测,运用视觉变形测量算法,确保边坡安全;针对临近大坝爆破振动问题,联合中南大学进行爆破振动监测,采用iSensor仪器分析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优化爆破安全距离和装药量。
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应用高强度水泥砂浆、界面剂等新型复合材料,提高结合面强度;首次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采用蒸汽养生措施,有效控制内外温差和防止温度裂纹;输水廊道四周设置护面钢板,防止高速水流对混凝土的直接冲刷;船闸工作阀门首次采用反向弧型门结构,并在输水廊道中增添防空化设施,确保阀门开启时的平稳性;船闸启闭设备安装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保障装置,对运行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
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建设绿色航道
坚持绿色发展。结合工程开挖料主要为爆破石料和砼结构拆除料的实际,尝试采取社会化处置和弃渣场消纳相结合的方式,弃渣场由原来3处优化为1处,减少临时用地和复垦工作量。
严格落实环保水保“三同时”制度。现场投入压滤机结合三级沉淀池的综合污水处理系统;首次在省内水运项目投入防污帘,有效隔离污水排放;配备国内容积最大ZT80多功能抑尘车及雾炮机6台,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降尘,围挡处设置喷淋系统,裸土区及时覆盖,有效保证施工环境清洁。
创新开展船闸过鱼效果专题研究。为保护沅水湘华鲮、大口鲶等特有鱼类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研究解决船闸过鱼鱼类进出闸室的难题,采取有效的诱鱼驱鱼措施,优化闸门开度、时长等参数,探索可靠合理的船闸运行调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