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基础交通设施落后,这是湘潭县分水乡虎形村过去的写照,如今仅仅过了3年,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引进了工艺品厂,建起了生态养殖基地,出门就有水泥路,村级集体收入连年上升。这是市交通运输局联点帮扶的成效之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全市范围来看,湘潭市更是将交通运输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通过3年的时间建成农村公路1863公里,一条条硬化好的乡间公路翻山越岭,记录着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故事。
用情扶贫暖心窝
根据《湘潭市精准脱贫行动“干群一家亲、党群心连心”帮扶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湘潭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湘潭市脱贫攻坚“三落实”集中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2018年以来,湘潭市交通运输系统317名党员干部联点帮扶湘潭县分水乡近200户贫困家庭。期间,交通运输系统在职党员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对困难家庭开展入户帮扶工作。缘分也就此展开。
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上的难题,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针对群众的意见和诉求,逐户上户稳定思想、化解矛盾、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帮助杨国强等11户解决生活用水不便的问题;为郭国立等2户维修房屋,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为贫困户肖嫦娥房屋失火受灾解决修缮资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努力下,为贫困户朱福祥的女儿朱恒解决了就业问题……问题虽然小,但件件牵动群众的心。
走访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截至今年10月,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全面落实“十必看”“五个一”活动,协助贫困户所在村做好脱贫攻坚解决诉求清零,大力开展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爱心助学等系列活动,切实为困难对象解决问题,为决胜脱贫攻坚助力,累计帮扶物资、资金约75万余元。
精准扶贫拔穷根
要治“穷病”就要拔“穷根”,要拔“穷根”就要找“穷因”,扶贫工作刚刚开始,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为此,驻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当地调研,对贫困对象进行情况摸底,实地走访、结合实际将贫困对象区分为3类(1类为贫困、2类为较贫困、3类为防返贫)。
为了让贫困户走上“造血式”脱贫道路,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脱贫产业,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以虎形山为例,投资约80万元打造清泉生态养殖基地,发展产业,养牛、养鸡,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预计每年可增加村级收入2万元左右;与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60余万元,共建扶贫养鸡大棚3个,解决了2户贫困户就业,25户贫困户58人直接参与分红,分红比例为鸡棚租金的50%,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6000元。
除了虎形山村,市交通运输系统还联点分水乡合家村、珍鸽村和永红村,同样依托“产业+扶贫”的模式,引导贫困户根据自身能力和现有条件,发展优质水稻、小籽花生、黑山羊、土鸡、鱼等扶贫产业,有效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共计帮扶贫困户195户。
交通扶贫亮点多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这是交通运输部门给出的承诺,也是全面提升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必然要求。2018年,湘潭市启动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通过两年半的时间建成农村公路1863公里,全市自然村(25户以及100人以上)全部通上水泥路,惠及行政村1815个。
湘乡市东郊乡战鼓村坐落于山冲里,村民出行靠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遇到稍微大一点的货车就无法通行。当地狮冲农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前给自家山羊运饲料,都要让货车停在外面的县道边,然后再让三轮车分批转运拖进厂里。去年,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覆盖战鼓村,山冲里建好了水泥路,企业生意也因此迎来转变,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厂里,不仅饲料可以运进来,企业生产加工的鲜羊奶也可以更快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由于交通便利,企业还开展了特色观光旅游,邀请消费者到牧场参观,效益直线上升,今年的年产值预计能增加3000万元,能带动周边100多位贫困户就业。
湘乡农村公路风景如画
据统计,截至6月底,湘潭市全面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的建设目标任务,耗时两年半,总投资9亿左右。此外,全市近3年农村公路共计完善安保工程1376.975公里、大中修683.5公里,窄路加宽385.589公里,危桥改造40座,文明示范路和绿化美化示范路共计88条,农村地区民众出行更便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