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500米就有公交站点,免费的公共自行车随借随还,城铁、高铁无缝对接,“高大上”的智轨列车还能随时体验,1元钱的公交票价10来年不曾改变……
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无不彰显着株洲“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
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
201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第二批创建城市,从“都市公交”到“公交都市”,5年多来,株洲一路探索创新,公交都市创建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条件,形成了地级市公交都市创建率先示范的“株洲模式”。
多方投入,公交都市创建底气十足
10月22日晚,数十台公交车结束一天的奔波,回到天元大桥下的公交站场“休息”,几年前,它们还只能“借宿”在偏僻处的马路边。
公交都市创建,需要大手笔投入。但钱从哪里出,地找谁去拿,设施由谁来建,建好之后谁来管,这些问题一直是掣肘所在。
“公交都市创建不是哪个部门的事情,必须打破壁垒、合力投入,创建工作才有底气。”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业伟说。
协同城市功能规划、交通规划和土地规划,分类确定投资主体,市政府投资为主、区政府投资为辅、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开发商配建配套设施或提供配套土地,一套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在探索中成型。
多方合力之下,规划、用地、资金等难题迎刃而解。
数据显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400余亿元,完成公交网络完善、站场建设、智能升级、公交提速等10大工程,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065辆,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801个,改善道路长度748公里,新增公交站场面积15.2万平方米……
交通引领,城市建设管理两相宜
移步株洲街头,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基本上每一个客流密集的公交站旁,都建设有一座建宁驿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也是抬步即到,休闲座椅、街头小游园,也以公交站点附近居多,各类公共设施无缝配套。
玉龙路、龙洲路、神农大道A段等城市主要干道通车;桂花路(新塘路-云龙大道)、建宁大道(建设路-沿江路)、劳动路等多条断头路打通;红港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白石港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等瓶颈路优化改造,城市路网大小循环畅通无阻、互交互联,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路边停车收费、人行道违停整治、交通运输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系列长效举措,让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大为改善。
“公交都市创建,不是割裂地修几条路,开通几条公交线路,而是通过规划布局、交通引领,让城市路网、公共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更科学、更完善。”徐业伟介绍,正是坚持了“大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大格局”,以及“交通先行、配套跟进、再行开发”的建设模式,我市公交都市创建才得以跑出“加速度”。
方式多样,市民共享便捷出行
公交都市创建,目的在于便民利民。
多年创建,株洲的公共交通一直朝着“更快捷、更舒适、更安全、更多样”的方向前进。
出门500米之内即有公交站点,免费公共自行车随借随还,各大车站、商场、学校、医院、园区等人流密集场所,必有直达城市各区的公交线路,市民出门,想走就走;
城市慢行系统、快速公交廊道,让市民出行选择,快慢随意;
18条城乡公交,辐射市区周边20公里,城郊居民进城、返乡同享公交便利;
13条特色定制公交线路,让公交出行个性十足……
“城铁+公交”“城际+城区”“公交+慢行”,立体多样、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正服务于株洲百姓生活。
公交都市创建期间,我市公交线路由2012年的67条增长到79条,填补公交盲区62.8公里,公交线路长度增长18%,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上升到93.7%。
产城互动,城市成为公交产品的大展厅
以产业助力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则反哺产业振兴,这在株洲的公交都市创建中尤为明显。
走在株洲的街头不难发现,穿行于大街小巷的一辆辆公交车,均产自本市的“中车时代电动”,神农大道上运行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同样也是“株洲造”。
依托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的布局发展,株洲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得益于“株洲制造”的创新赋能,公共交通工具得以不断更新迭代;同样,公共交通产品在服务城市交通的同时,也为其产品测试、展示,创造了最好、最大的平台。
从开通全国第二条、省内第一条新能源车示范运营线,到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中车时代电动”也伴随株洲声名鹊起,其电动公交车产品引来八方来客、订单如潮。
从去年5月投入试运行至今,ART智轨列车吸引了150多个城市的客户前来考察交流;今年3月,智轨列车的首个异地项目江西永修智轨捷运线开通试运行,6月,四川宜宾智轨商用线开通。目前,全国在实施的智轨电车项目已超过10个,30多个城市有意引入智轨系统……
“公交都市的创建,让株洲实现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民生建设与经济增长比翼齐飞。”徐业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