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为“楚粤孔道”的郴州,地处南岭山脉、罗霄山脉深处,是湖南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
然而,昔日的郴州交通处于低水平阶段,难以把区位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一首“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的民谣,道尽其中酸楚。
1949年10月7日,郴州解放之时,境内只有简易公路412公里,均遭国民党军队破坏。6个县不通公路,客货汽车仅8辆,铁路里程仅182公里,肩挑背驮是主要运输方式。
“思交通、盼交通”成为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70年岁月如歌,70年沧海桑田,70年风雨兼程。
郴州人抢抓机遇,苦干实干,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交通运输建设热潮,郴州大地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泥泞小路的曲折艰难到高速公路的风驰电掣,从单车、三轮车到汽车、火车、高铁的多种选择……立体交通的加速发展,让广大郴州干群在全力建设“五个郴州”的征程中信心满怀、豪情迸发。
如今,郴州正以整体为网、区域成环的“五纵三横”路网为骨架,打通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快捷通道;正以武广高铁的速度与自信,进入与长沙、广州的“高铁1小时经济圈”,完美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全速推进的北湖机场建设,蓄势待发打通空中走廊,逐梦航空运输新时代;郴州,正以不可阻挡的前行之势,镌刻下立体交通大发展的印记,为打造湖南“新增长极”铺筑快速“跑道”,安装强力“引擎”。
路网之变
地处湘赣之边、罗霄山脉中腹的桂东县,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一首民谣在桂东流传:“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桂东的“高”曾经让人心寒,崇山峻岭将桂东人困在其中。
黄存仁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桂东县沙田镇人,说起桂东几十年来的变化,他抑制不住地激动:“修通桂东到资兴公路前,我们从县城到郴州要两天才到。现在通了高速公路,到郴州不要两个小时,城乡公交都开到我家门口。”
桂东的变化是郴州市交通巨变的缩影。
康庄大路的“郴州速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郴州公路交通实现了从窄变宽、从短到长、从通到全、从线到网、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的飞越。
至1980年,郴州全区新建公路730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实现乡乡通公路的地区。
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420.16公里,全市99.78%的建制村通公路,通达率居全省前茅。有7个县市区形成了以郴州市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郴州已构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为支脉,城乡贯通、覆盖全市的公路网。
进入新时代,“车向林邑路漫漫”的困境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日行千里亦非难”的巨变。
近些年来,郴州进一步发力新一轮交通建设,先后掀起了交通大会战、交通大建设、交通大提质热潮,开启了郴州加速领跑交通建设的“加速度”和“快车道”,大力实施国省道提质改造升级工程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窄路加宽、组组通水泥路(油路)工程,在全省率先创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市。市委书记易鹏飞强调:“要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的思路始终不动摇,做到主次匹配、路网完善、要素相融、便捷通畅、注重实效。”
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约1.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57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或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郴州步入快速交通时代。一二级公路达1552公里,里程数居全省第一,建成郴资桂和郴永宜“大十字架”城镇群区域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和市域内一小时交通经济圈。约1.7万公里的农村公路网络,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先行基础作用。
目前,全市已构建武广高铁、京广铁路、许广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深高速公路“五纵”,衡茶吉铁路、厦蓉高速公路、宜凤高速公路“三横”对外大通道网络,在建的北湖机场将开辟该市起飞的高空廊道。
天堑变通途,依托完善便捷畅达的交通网络,全市发展势头活力四射。
一条条畅达平整的农村公路,如一条条彩带在乡村大地飘舞,拉近城乡距离,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一条条建设升级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从尘土飞扬到大道畅行,成为公众出行的“幸福之路”,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郴州速度”成为郴州公路建设的一张名片。
水运交通的“郴州品牌”
耒水、舂陵水、永乐江、武水,是郴州大地上流动的脉搏、跳动的音符。全市通航水域有航道44条,渡口航段63条,通航里程544.11千米,渡口码头113处。
改革开放以来,郴州水路交通运输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奏响了和谐水运乐章。全市现有营运船舶968艘,45011总吨,客船数量是30年前的16.4倍,客位数是30年前的21.5倍。持证船员1130人,注册水运企业11家。2018年完成水上旅客客运量273.45万人,旅客周转量6528.72万人公里,是1989年的8.4倍;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44.88万吨,货物周转量10036.61万吨公里,是1989年的627倍。
近年来,该市水路交通事业通过突出项目抓发展、强化监管抓安全,在加快发展、保障安全上实现新突破,全市水上交通运输安全实现“零事故、零死亡、零沉船、零损失”, LNG清洁能源客船建设、水运防污染、水运实名制管理等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国首艘LNG动力客船在东江湖投入使用,资兴东江湖率先在全省推行客运实名制管理,湖南首家“少年海事学校”在资兴挂牌成立。
近两年,该市交通运输部门压实安全监管责任,开展了东江湖水上应急演练活动,将东江湖打造成全市全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示范区。开展了运输船舶专项清理整治、全市水运安全大检查大整治百日行动等水上交通安全专项行动,淘汰老旧渡船79艘,处置“僵尸船”158艘。
全市水运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水运供给得到升级。湘江航运三年防污染计划投资完成1571.5万元,LNG新型动力船舶完成投资6000万元。2018年全市投入应急抢通资金107.63万元,对全市因汛期、枯水等原因造成的航道毁损、碍航等故障进行抢修。
围绕加强水运污染防治,打造绿色水运品牌,全市水路交通部门建设了12处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对防污染设备达不到要求的28艘船舶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对新建船舶和转入辖区内船舶的防污染配备进行严格的核查,保证每艘船舶的防污染都能达到法规要求。东江湖率先在全省实现水运污染物“零排放”。在渡口码头、船舶配发1500个垃圾桶,全市水域配备26艘垃圾打捞船。东江湖172艘40客位以下污染性较大的老旧客船和舷外挂机快艇全部淘汰,23艘餐饮趸船全部取缔。158艘船舶安装移动视频监控,67个重要渡口码头安装固定视频监控。
民生之福
一大早,在苏仙区坳上镇水头村村口,李大爷乐滋滋地来到公交站牌处等车去郴州:“过去进城一等就是半天,现在方便多了,坐上了过去只有城里才有的空调公交车,党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
同样的事例,近年来在郴州市全面上演。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郴州形象”
加快公交发展,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把公交车通到乡下去,是郴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人本郴州”的重要内容。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仁提出,要加快建设民生交通,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2014年尚未完全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以前,郴州市共有道路班线客运3700多辆,且90%以上都是公司挂靠车辆和个体经营户,“小、散、乱”的现象尤为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方便的出行要求都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更不用说经济、舒适、高效出行。
2015年,郴州市出台《关于推进我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全力推进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成为全省先进示范。
郴州市实施“中心创、城际连、县城扩、乡镇改、村村通”思路,构建公交、道路、铁路、机场、码头零距离换乘的客运服务体系,按照“统筹规划、一县一公司、公车公营、乡村全覆盖、价格惠民”原则,推进城乡客运规模化、集约化和一体化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全市农村班线达193条,县内农村班线车辆达905台,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城乡公交客运(含镇村公交)线路达205条,城乡公交车辆达877台,城乡客运公交化率达62%,在全省领先形成全覆盖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
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全面铺开,开往农村的一辆辆环保亮丽的公交车,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市民服务和尊重。同时,城际公交的票价明显下调,每年为老百姓节约出行成本超6000万元。老百姓开心坐上了“幸福车”,真正享受到党和政府“民生工程”带来的利好。
公交发展的“郴州温度”
发展公共交通,是每一座城市的必答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百姓关切,深入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市城区公共交通发生了质的飞跃。
2009年来,市公共汽车公司不断更新提档公交车辆近1000台,让市民乘车舒适度越来越高。目前,市城区绿色公交占比已达100%,环保舒适的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城市之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城区新增优化线路46条,开通公交专线21条。发车频率也进一步提高,并将11条公交线路的晚班时间延长至晚上11点。开通特色定制公交和公交支线,减少线网重复系数,方便群众出行。
多年来,市公共汽车公司坚持社会公益性优先原则,城区公交多年坚持低票价。从2010年底,实施冷暖空调公交车票价由二元降为一元惠民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仅此举措,2010年至2018年,市公共汽车公司累计让利于民约7.2亿元。同时,还对65 周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伤残军人、一级肢体残疾人、优抚对象、郴州好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免费乘车和中小学生半价优惠乘车,开通冷僻线路等,最大程度惠民、便民、利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推进公交场站建设。2013年,卜里坪(党校)、锁石桥和槐树下等8个总投资为4.4亿元的公交场站全部纳入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目前已建好的锁石桥、高壁、武广西站枢纽站,槐树下停保场,首末站11(白露塘)、首末站10(白水)、首末站4(长冲铺)、首末站2(西子山庄)、长冲工业园首末站等公交场站投入使用,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为给市民营造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2015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对城区公交车进行公交智能安防系统建设;与腾讯合作推出微信扫码乘车,让乘客不用再为零钱担忧;推出“郴州公交行”APP,让市民可随时随地了解公交车运行的实时信息,掐点等公交车;近期, CPU卡已开始投放市场,更实现了郴州市交通一卡通跨省互联互通。
随着城区公共交通一步步地提档升级,郴州的公共交通更温馨了。目前,郴州市城区营运车辆927台,公交线路86条,营运线长934.3公里,公交网线289.3公里;公交站点707个,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5%,日客运量50万人次左右。郴州市成为全省首批“绿色公交城市”。
管理之效
在人们的记忆里,总有些日子难以忘怀。
“治超以前,路太烂,跑一趟要花一个多小时,现在路好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以前一个月换一次轮胎,现在一年才换一次,治超给我们常年跑车的司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跑了十多年客车的司机罗庆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这是郴州自2010年启动新一轮治超工作以来,创建“治超郴州模式”,创新思路,在源头管控、路警联合执法、深化科技手段、净化执法环境四个方面发力积极探索带来的可喜变化。
如今车行林邑大地,公路平整通畅,绿色满眼,秩序井然。
铁腕治超的“郴州模式”
郴州市曾一度是湖南省乃至全国车辆超限超载的“重灾区”。痛定思痛,该市在全省率先掀起治超风暴。
市委、市政府将公路治超作为依法行政的重中之重来抓,将治超由部门行为提升为统一领导、各方联动的政府行为,先后出台了12个规范性文件,并在全省率先修订完善治超自由裁量权制度,建立了完善的治超政策制度体系。对超限超载实行“零容忍”态度,强势推动路面执法和源头治理,提出了“四个坚决禁止”“五个不准”的强硬要求和“六个一律”的治理手段,彻底消除治超死角和盲点。结合路网现状、重点源头单位分布,全面建设“四位一体”科技治超系统,对重要路口、路段、货运源头单位实现24小时有效全覆盖,使超限超载车辆无处遁形。
治超,重在源头治理。郴州市唱响“治超没有特殊领域、特殊企业、特殊项目、特殊车辆”的治超强音。启动治超工作以来,全市先后查处证照不全源头企业713家,取缔211家;清理货场非法占地894.9亩;责令153家货运源头企业停产整顿。
近年,郴州市依托公路超限检测站等地点和场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路警联合治超执法,让执法效率大为提升。同时,全市各级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建设和完善科技治超系统。市本级财政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建设、升级改造治超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数字治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站点治超、源头企业装载、道路信息、超载车辆信息和执法现场等全面覆盖、全面监控、全程跟踪。
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治超的积极性,市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举报奖励资金,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治超、监督治超。有奖举报机制设立以来,全市共受理举报案件1000余起,查实举报案件288起,查处各类“双超”车辆562台次,兑现奖励52人次共99160元。
治超,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了“畅、洁、绿、美、安”的坦途。
目前,郴州市站点车辆超限超载率由治超前的86.49%稳控在0.04%以下,公路路况优良率提高50多个百分点,郴州治超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一根标杆,交通运输部、省政府全面推广郴州治超模式。
交通质安的“郴州经验”
自2010年组建以来,市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大力实施“3334”工程,即大力实施质量监督、安全监管、造价管理“三大”监管职能提能,市场诚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法规保障体系“三大”服务体系提效,机构建设、人才建设、行业文化建设“三大”自身建设提质,大力打造质量精品工程、安全平安工程、造价合理工程、行业和谐工程“四大”品质工程,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市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先后组织开展了“工程质量安全年”、“平安工地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年”、造价管理服务年等活动,采取“一月一巡查、一季一检查、半年一讲评、一年一大检”办法和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及整改复查相结合方式,对全市在建公路工程项目和农村公路、渡改桥及危桥改造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各参建单位的履约情况、实体工程质量、施工工艺、现场安全、工程造价等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常态化的监督检查。2012年以来,开展干线公路日常巡查240次、综合检查15次、专项督查29次、农村公路专项督查15次、下发监督整改指令206次、下达质量安全监督申请催办函37次、下发停工通知书17份、排查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197起,300多处施工点返工,通报批评8份,召开现场点评会86次。查处了6起质量安全问题举报,9个单位列入重点监管对象,约谈6个项目的参建单位。立案查处30起质量安全违法案件,处罚金额193万元,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威慑力不断增强,监督工作权威性、有效性大幅提高。
2010年以来,全市干线公路建设项目48个共1285.72公里,完成交(竣)工验收项目25个691.29公里,在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达100%,工程项目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确保了交通大建设项目质量可控、施工安全、造价合理,工作经验在全省多次推介。
数说交通
1949年,郴州境内只有公路412公里。
预计至201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5公里、一(二)级公路1552公里。
郴州市站点车辆超限超载率由治超前的86.49%稳控在0.04%以下。
201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公路通道绿化和绿化提质改造7547公里,实现了国省干线公路及旅游公路沿线绿化率达98%以上,县乡道沿线绿化率达90%以上。
全市100%的乡镇和100%的建制村已通客车。全市现有公交线路364条,公交车辆2654辆。
2010年以来,郴州市共监督干线公路建设项目48个共1285.72公里,完成交(竣)工验收项目25个691.29公里,在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达100%,工程项目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目前,郴州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927台,公交线路86条,营运线长934.3公里,公交网线289.3公里,公交站点707个,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5%,日客运量50万人次左右。
全市现有营运船舶968艘,客船数量是30年前的16.4倍,客位数是30年前的2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