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务动态>市州交通

改革开放40年:株洲市政府办发布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成就

发布日期:2018-11-23 00:00
信息来源:株洲市交通运输局
字号:【

1122日,株洲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交通运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为株洲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十年来,株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株洲交通运输人抢抓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株洲境内建成一大批公路、桥梁等交通项目,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建成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设施不断完善。1978年,全市有京广、浙赣、湘黔三条国家干线铁路和醴浏、醴茶两条地方铁路,形成“两纵一横”铁路网络,铁路里程356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大提速”后,浙赣、湘黔铁路合并为沪昆铁路,随后相继新建4条铁路,形成“四纵三横”铁路网络(四纵:京广铁路、京广高铁、醴茶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三横: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吉衡铁路),实现“县县区区通铁路”。铁路里程601公里,是1978年的1.69倍。近期规划建设渝长厦铁路联络线。全市铁路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公路网络不断优化。1978年,全市公路总里程共3048.77公里,公路等级率31.8%,高级路面公路占16.2%。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加快公路建设步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1994年,全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莲易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株洲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通过多年建设,全市形成了四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纵:京港澳、长株、衡炎、岳汝高速;四横:沪昆、莲株、垄茶、炎井高速。近期规划建设一横:醴娄高速;延伸垄茶高速至界首)。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82公里。国省干线由弱到强。1981年以来,全市相继建成、改建G106G32026条普通国省道,形成“一纵四横”普通国道网435公里,“一射四纵八横八联络”省道网1498公里。农村公路由线成网。通过通达工程、通畅工程、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形成300余条县乡道路为主的农村公路网络,总里程为11603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达100%。实施安保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了农村公路配套设施。2017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997公里,公路等级率达到98%,高级路面公路占90.4%,分别是1978年的4.59倍、3.08倍和5.58倍。

水运基础不断夯实。全市依水而生,但1978年以前,全市湘江、渌水、洣水等处于自然通航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力发展水运交通,水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兼具多种功能的株洲航电枢纽建成,千吨级航道全线贯通。今年完工的株洲航电枢纽二线船闸,使湘江水河口至城陵矶河段航道由原1000吨级全部提升至2000吨级标准。渌水、洣水航道的开发利用已列入省、市相关规划。2017年底,全市境内航道总里程547公里,其中等级航道187公里,共有千吨级码头泊位9个。

四十年来,株洲交通运输业发展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株洲运输市场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焕发出强劲的活力,汽车逐步取代了人、畜力车运输,水路运输实现了轮船拖带化,港口装卸实现了机械化,铁路公路水路运输业不断壮大,呈现出勃勃生机。

铁路客运稳步增长。1978年,铁路客运量380.33万人。2017年底,铁路客运量1030万人,是19782.7倍。客货运输繁荣发展。1978年,全市营业性客货运输机动车3959辆。道路客运量994万人次,货运量303万吨,客运周转量23618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634万吨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客货运输装备不断升级,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快速发展,已基本实现道路运输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2017年底,全市共有营业性客货运输机动车19029辆,是1978年的4.8倍,等级客货运站77个;全市现有客运班线458条,乡镇班车覆盖率和行政村通车覆盖率全部达到100%2017年,全市共完成道路客运量6194.6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02465.68万人公里,道路货运量17211.3万吨、货运周转量1856272.17万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6.2356.812.8329.5倍。

水路运输全面复兴。1978年,全市境内水路货运量211.49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12835.1万吨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水路运输货物种类数量和运输量逐年攀升。2017年底,全市水路货运量844.39万吨,货运周转量218770.6万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4倍和17倍。

城市公交跻身全国前列。1978年,城区公交营运车辆仅85台。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全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深化公交行业领域改革,至目前,城区公交营运车辆1089台,营运线路77条,线路总长度1089.31公里。多项创新措施让全市公交行业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被誉为株洲模式。省内首个推行无人售票运制改革;组建全国首个公交行业的跨省域联合式企业;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全省首个批量投入纯电动出租车和率先启用运营城市新能源充电站的城市;省内首个开通“掌上公交”且覆盖面最广的城市;全国地级市首个启用全境覆盖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的城市;“一元公交”城市。近年来,以成功申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公交站场建设步伐;推进BRT、智轨ART的项目建设。加大绿色公交、智能公交推广应用力度,市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即将达到100%。完成公交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四十年来,株洲交通行政管理日趋规范

改革开放40年来,株洲交通运输行业加强法治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管理,“依法治交”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行业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历经多次改革,全市“大交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管理手段日趋科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智能信息化技术在全市交通运输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交通运输智能化程度全省领先。全市先后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试点城市、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现船舶AIS监控网络全覆盖的城市、省内首个开通掌上公交的城市。建设运营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全面实现“交通一卡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首推交通、公安联合执法;首创行政许可无偿全程代理制;首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首建运政处罚申诉制;首倡第一次轻微违法不处罚。交通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审批项目由41项精减到保留市本级16项,下放调整25项。同时,着力推行交通行政执法四统一三基三化工作。株洲市地方海事局凿石海事处被评为交通运输部三基三化建设试点单位。2014年,株洲市交通运输局获“全国文明单位”、“省文明标兵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