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港口能力增强。2007年元月9日,九华港区河西中心港3个千吨级泊位投入运营。2008年10月,大唐发电湘潭电厂的千吨级电煤码头投入营运,加上铁牛埠港区湘钢宽厚板3个千吨级泊位,顺达散货2个千吨级泊位,湘潭港千吨级泊位增加到19个。千吨级泊位的增加,加速了千吨级船舶、千吨级航道优势资源的整合。港口吞吐量逐年攀升,2017年为1592万吨,省内排名第三。湘潭港正从单一的百货码头向集煤炭、矿石于一体的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内河千万吨大港稳步迈进。
二是前港后厂加速转型。“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沿江产业布局逐步完善,湘潭港港口内涵正从传统的资源进出功能逐步向物流服务功能转变,市场配置作用明显增强。湘钢、九华工业园,特别是高新区随着发展空间的调整,大幅度提高港口吞吐量,形成港工互动的良性循环。在湘潭港铁牛埠港区、九华港区后方已形成钢铁建材、能源电力、先进装备、机电石油、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集群,呈现前港后厂生动局面。
三是航运实力显著增强。随着港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湘潭港航运实力显著增强。一是船舶运力发展迅速。运力总量增幅加快,“十一五”期末,我市运力不足5万吨,现已超10万吨。二是单船迅速大型化。1000吨级船已成新增运力的主力船型,并且航速快、油耗低、机动灵活。三是水运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现全市水运企业共11家,长江及省际运输企业7家,煤炭、矿石、钢材、粮食、农药化肥以及矿建材料等近20种物资大量涌入港口,不少货主开始投资造船,参股经营水运。传统水运企业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运力老旧,又无资金改造,而民营企业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运,采用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模式。同时,湘钢、涟钢、大唐发电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和新加坡海外投资公司纷纷投资参股成立港口、水运、造船企业,现在水运发展资金来源广泛,经营机制活跃。
据统计,现湘潭的水路运量与铁路运量持平,运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水运通道是湘潭市最经济的出海路径。近几年来,湘潭港口货物吞吐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逐年攀升,增速为全省第一。近年港口建设投资达5.5亿元,已成为全国内河重要港口,向内河大港迈进。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湘潭水路运输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5亿多元。水运为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