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郴州撤地建市15周年。15年来,郴州水路交通发展方兴未艾。
郴州地处湘江、珠江、赣州上游,五岭北麓,水路运输历史悠久。清代和民国时期,水运是郴州通江达海、商贸往来的主要运输方式,通过耒水、郴江、春陵江、永乐江、武水等河流利用木帆船开展水运。1960年后郴州水运进入兴旺时期。1970年开始,随着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江河筑坝灌溉发电,导致通航里程锐减。1986年8月,资兴东江湖关闸蓄水,形成新的通航水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旅游业的不断升温,郴州新建码头与日俱增,水上运输工具不断优化升级,全市水路运输方兴未艾,蒸蒸日上。1995年前,资兴市东江湖多为木质船舶,动力12至20马力,航速为每小时15千米。1995年至2000年,东江湖木质船逐步改为钢质船。2000年以后,东江湖的旅游船由钢质船发展为玻璃钢船体;动力由非环保型向环保型发展,燃料由柴油向汽油、液化气发展,旅游快艇的发动机由2冲程改为4冲程舷外机,发动机为80马力至250马力,旅游船航速由时速20千米提高到80千米,噪音也大大较少了。永兴县便江货船最大载重吨位达200吨以上。1995年东江湖区仅有14处客货码头,到2010年资兴市已建设东江大坝等42个客运码头和6个旅游码头。如今,郴州市管辖区内共有通航航道663公里,通航河流(包括水库)10条(座),营运船舶723艘,27941总吨,总功率23602千瓦,11652客位,船员1026名。另有渡口110处,渡船99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