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中国公路学会关于推动行业科普资源共享与服务的号召,落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部署,9月4日上午,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的湖南省公路学会2025年公路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在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举行。活动由湖南省公路学会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指导,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湖南省公路学会桥隧专委会、湖南省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协办。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省公路学会理事长、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厅长赵平,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任成志,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陈紫封,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向建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湖南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喻波、副理事长陈明、秘书长金瑞玲,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信息处、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湖南省公路学会各会员单位及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代表,以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开幕式由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创新研究院院长李瑜主持。
向建军书记在欢迎辞中指出,本次科普活动致力于搭建公路科技与社会大众的沟通桥梁,展现湖南交通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巨大跨越,涵盖从山区勘察测量到复杂地质设计攻坚,从智慧公路蓝图绘制到绿色交通创新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图为: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向建军致辞
陈紫封部长对湖南省公路学会、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科普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推动全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始终将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大格局作为重要目标。协会积极支持和引导科技社团、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持续面向公众开展高品质的科普活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图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陈紫封讲话
任成志总工程师表示,公路交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正推动其向安全、便捷、绿色、经济方向迈进。设立公路科普基地并举办开放日活动,是交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行业壁垒,让公路科技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增进社会公众对交通行业,特别是公路工程技术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图为: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任成志讲话
赵平理事长立足人大视角,以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从国家立法和战略层面确立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他指出,科普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整个交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交通行业维度出发,赵平理事长特别提到,公路交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行业,必须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精心绘通天下”科普基地成为我省首个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此次开放日活动正是推动行业科普、面向公众展示交通科技魅力的重要实践。他希望设计院以基地为平台,持续做好科普内容建设与传播工作,增强行业科技影响力。
最后,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青年学子珍惜机遇、努力成才,共同为交通强国建设与科普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宣布本次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正式启动。
图为:湖南省公路学会理事长赵平讲话
开幕式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领导、会员代表与高校师生一同参观了交通设计院展厅、数字化展厅以及试验检测和养护中心实验室。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大家沉浸式体验了交通技术与检测生产的全过程,亲身感受湖南交通科技创新成果与实践应用,深刻体会到“把蓝图变为现实”的专业力量。
参观结束后,科普讲座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长雷路平主持,三位专家带来了精彩演讲。公路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征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发展漫谈》中,系统回顾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发展历程,展现从机械被动到数字智能的革命性变革,体现社会对“生命至上”理念的不懈追求。桥梁院二所所长孙秀贵在《长沙市兴联路大桥设计》科普中,介绍了这座跨越湘江的重要通道,其设计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将成为城市新地标,展现设计者在多领域的深入思考与创新成果。湖南省轨道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邱冰在《新型轨道交通工程实践与未来展望》中,梳理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与发展趋势,指出新型轨道交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本次科普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构建社会化科普格局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基层落实与全民参与。未来,湖南省公路学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汇聚行业力量,强化交流平台作用,为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