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务动态>交通要闻

【湖南日报】湖南:“两型交通”促发展

发布日期:2012-03-01 00:00
信息来源:摘自湖南日报
字号:【
本报记者 柏润
巨笔写通衢,“两型”泽民生。
暖暖春天,鸟瞰大道,湖南交通风雨砥砺,而今日月换新天。
2011年,无论是投资规模的历史新高,高速公路的跨越式发展,还是农村公路的巨大成就,路网改造的提速升质,湖南在交通版图上已写下载入史册的永久辉煌。然而,在“两型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更为方便、快捷、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了湖南交通亟待突破的主方向。
设计回头看”成果显著
两型”建设,交通先行。
驱车行驶在去年建成通车的宜凤高速公路,松柏翠绿,芳香四溢;边坡上、道路旁,草木葱茏,繁花似锦。至宜章县境内,蜿蜒山间的长乐河更让人留恋忘返。逶迤于花木丛中的宜凤高速公路,犹如一条黑金长龙,让过往者惊叹路与自然原来可以如此和谐相融。
短短40余公里的宜凤高速,充分体现了“两型社会”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理念。宜凤高速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大开挖,注重自然原生态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已成为湖南“两型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山地资源,保护自然美景,打造两型高速”成为每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宗旨,而不再是喊口号?实践才是硬道理。2011年,全省深入开展“设计回头看”活动,力求提升理念,优化设计,打造精品。
作为交通运输部两型科技示范高速公路——长湘高速路线跨越湘江、沩水河,两侧河漫滩内地形平坦,水田密布,沟渠纵横,分布有众多水塘。为了节约用地,尤其是有效地保护耕地,其农田区域全部采用桥梁通过。而湘江特大桥跨越湘江、沩水河及望城大众垸区域内农田区域,桥梁全长8.3公里,桥面宽度38米,是目前湖南在建高速公路中最长的桥梁。湘江特大桥桥梁结构形式丰富多样,采用先简支后连续预制T梁、连续刚构与现浇连续箱梁相结合。不同结构形式因地制宜,不仅方便了施工,更是大大节约了资源。
设计回头看”坚持“动态设计”、“限额设计”、“标准化设计”、“人本设计”理念,科学确定技术指标,深化路线、走廊带方案比选;满足功能要求,严格标准化设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合理选取控制点合平纵面指标,最强力度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交通与自然的和谐;统筹区域交通发展,政策设计、资源安排突出对后发地区的支持,促进交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交通与社会的和谐;加快交通由能力增加为主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转变,普遍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有选择、多层次、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实现交通与人的和谐。
2011年,我省深入开展的“设计回头看”活动,成效显著,在12条共857.34公里高速公路项目上实施,减少概算投资111.07亿元,降幅达14.7%,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地高度肯定。“设计回头看”活动解决了“两型”交通建设的技术理念问题,在设计理念、路线、走廊带选择、平纵面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体系性的指导意见。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回头看”本着“安全、环保、舒适、和谐、节约、耐久”的原则,根据实际不断优化、完善设计方案,努力实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控制工程造价,打造两型交通”的目标。
内河航运现代化启动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2011年1月,国发2号文件,明确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2011年12月我省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全省水运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会上强调,加快湖南水运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规律,要与建设“四化两型”结合起来。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贺仁雨要求,“十二五”湖南水运要成为“两型交通”发展的新亮点新突破。贺仁雨分析认为,湖南水运发展正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国家和省支持水运发展的政策机遇前所未有,要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将水运作为发展低碳、绿色运输经济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
显然,湖南水运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发展水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较优势,能耗低、污染轻的独特优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优势和继续发展的潜在优势。加快发展水运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交通运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内河水运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南水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省水运共完成投资33.6亿元,建设了一批支撑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水运重大项目,水运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由2005年的5.7%上升到2010年的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全省航道总里程达11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千吨级以上航道700公里,湘江、沅水已列入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大源渡、株洲航电枢纽已建成投入使用,长沙综合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拥有各类港口63个,其中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以上的港口10个;生产性泊位1888个,其中靠泊能力1000吨级以上的泊位91个,最大靠泊能力达5000吨;长沙港、岳阳港已成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岳阳港城陵矶港区已开辟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理顺我省内河水运发展思路,以规划引领水运建设科学发展,我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该规划已于2011年11月28日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这对于推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我省环湖沿江产业布局、提高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水运战略资源的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继《岳阳港总体规划》通过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联合审查后,《长沙港总体规划》也于2011年6月24日通过部省联合审查,至此,我省纳入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名录中的两个港口的总体规划均通过部省联合审查。
根据2011年11月省政府批复实施的《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我省将用20年左右时间,投资1700亿元,建成以长江为依托,以洞庭湖为中心,以“一纵五横”航道(“一纵”:湘江;“五横”:沅水、淞虎-澧资航道、澧水、资水、涟水)为骨干,以长株潭港口群、岳阳港和其他地区重要港口为枢纽,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运输船舶为载体,以先进完备的支持系统为保障,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
当低碳、“两型”、环保等日益成为热词,人们对生存环境改善的要求更趋强烈的今天,一种节能、便捷、低价的出行工具——自行车,以一种公共租赁的方式重新回归人们视野。
2011年5月6日,我省第一个低碳交通试点城市——株洲,正式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成为湖南省首个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城市。如今,近万辆黄绿相间的自行车,带着“动力之都、绿色出行”的醒目标志,穿行在大街小巷,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目前,株洲已建成1000多个租赁点,投放1.3万辆公共自行车,办理租赁卡12万张,日均使用量达15万人次,跻身全国第二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候选城市”。
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系统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紧紧围绕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努力推动绿色交通和节能减排。
2011年,全省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稳步推进上下足了功夫。
交通要与自然、人、社会和谐,尽量不破坏生态景观。贺仁雨经常举这样的一个小例子:开车时,哪怕是少刹车也能节能。所以交通部门在车辆准入、运输方式选择等方面设立门槛,把收费的高速公路和为民众提供普遍服务的免费公路系统放在同等位置上考虑。启动“车船路港”百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提高运输行业全员节能意识,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建立全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库,健全节能减排激励长效机制;开展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和长沙机场地区、高铁地区综合枢纽建设等项目;在长株潭示范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至今已推广油电混合动力大巴1556台、纯电动大巴100台;在全省积极推广公交车和出租车双燃料(CNG、LNG)或替代燃料技术项目;在长沙展开甩挂运输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以大容量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在主要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通道,提高公共交通通行效率;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建立高效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合理调度安排公交车辆运行,构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系统。
推进新能源与新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应用。大力推广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在我省的试点工作,完善电动公交车、出租车运营的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推广使用汽车新能源,因地制宜推广使用以甲醇、乙醇、天然气为重点的替代能源。提倡有气源条件的城市间和市区内新增、更新营运车辆,新开通的营运班线线路选用符合安全技术规定的双燃料车型。鼓励车况良好且排放达标的出租车、班线客车、驾校教练车辆进行双燃料改造。
前行的号角已经吹响,“两型”交通正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