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弹指一挥,60年风雨兼程,60年励精图治,60年腾飞巨变。60年间,怀化交通发生着惊人的切换;60年间,怀化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先驱;60年间,一座座涉水跨沟的桥梁、一个个穿山越岭的隧道、一条条通城达市的公路、航线建成开通,写就了五溪大地波澜壮阔的交通发展华章。
水路:曾经的辉煌
“出门靠摇橹,上街要摆渡。”这是一句非常流行于当时的顺口溜。新中国成立之初,摆渡船、机耕路就是当时全部的交通设施。“那时的交通实在很不方便,公路只有209、319、320国道、223、308省道等寥寥几条,而且路面很窄,路况很差,老百姓出门办事要么步行,要么靠摇橹摆渡,从洪江乘船到沅陵,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出行效率很低。”一位老交通人这样说。
怀化水路交通历史悠久,全市有天然河流115条4554 公里,能通航的河流15条,航道21条1223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11968公里的10.2%。湖南五大水系之一的沅水由西南向东北纵贯全市7个县市,境内全长393公里,汇纳有渠、巫、舞、溆、辰、酉六大支流,连接湘、黔、渝、鄂4省市少数民族地区,水运地位甚为重要,孕育两岸淳朴百姓,形成了灿烂的“五溪文化”,成就了怀化自古以来“五省通衢”的美誉。
解放前,沅水道险滩恶,航行十分艰难,“三恼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是其真实写照,沅水纤道上著名的3条寡妇链分别在辰溪的辰州滩、溆浦的父子滩和沅陵的瓮子洞。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5年、1965年、1970年对沅水进行3次大规模的整治,航道条件得到改善,怀化境内沅水河段已达6级航道标准,终年通航30-120吨船舶,可上接贵州,下出洞庭,外达江浙等地。1950年3月,怀化第一家水运企业——湘西水运公司在沅陵诞生,后境内各县市均相继建立航运公司。改革开放后,水运市场全面放开,个体联户船舶“异军突起”,水上运输竞争激烈,1987年,全市船舶达到7070艘,其中个体联户船舶6021艘,沅水河段呈现出千帆竞发的繁荣景象。而其后,随着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客货运输渠道发生显著变化,加之沅水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通航相关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未到位,河段被人为分割成为区间航道,难以顺畅地通江达海,客货运输弃水走陆,长途水运已近枯竭,客货运输量逐年减少,昔日水路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
铁路:崛起的支点
怀化地处湖南省西南部,西连贵州,南接广西,古有“黔滇门户、黔楚咽喉”之称。20世纪70年代,怀化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湘黔、枝柳两条干线铁路分别于1972年和1978年建成通车,纵横贯穿市内11个县市,呈“十”字形交汇于怀化市区。自此,怀化成为我国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通往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连接我国物资南下北上的中转站。依托铁路的交汇,怀化市城区在近30年里,由一个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人的边陲小镇,快速崛起为一个城区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的中等城市,已成为湘、鄂、渝、黔、桂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资、信息、技术流转中心,经济辐射面达五省(市、区)周边44个县、约9万平方公里、1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由此,怀化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
机场:腾飞的翅膀
芷江机场距怀化市区31公里,始建于1936年10月,抗战时期为中美空军重要军事基地,有“远东第二大机场” 之称。在震荡寰宇的大战中,芷江机场为反抗法西斯侵略,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抗战时陈德纳将军“飞虎队”的进驻而斐声内外,更因中日“洽降会议”的举行而举世瞩目。
构筑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怀化历届党委政府谋发展的重点,也是勤劳质朴五溪儿女奔小康的期盼。为了实现机场复航、怀化腾飞的梦想,怀化人民花费了整整十年。1991年芷江县委、县政府率先提出复航要求,从此,怀化开始了芷江机场艰辛复航的征程。1995年1月,省政府将该项目纳入“湖南省2000年前机场建设规划”,并上报国家计委。同年,中南民航管理局也将该项目上报国家民航总局。2000年4月,怀化市委、市政府领导就芷江机场复航前期工作再次进行专题研究,吹响了“攻坚”的号角。怀化市委表示:要把芷江机场的复航作为改善怀化形象,提升怀化城市品位的重点工程。2001年2月2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芷江机场立项,2002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总参谋部批复了《湖南省怀化芷江机场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芷江机场总占地1835亩,房屋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为国内
公路:历史的跨越
60年来,怀化公路建设经历了拓荒起步、改造提升、发展壮大三个历史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通车的公路724公里,发展为今天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564公里,增长21.9倍,年均修建公路264公里。目前,全市有高速公路2条272.3公里,国道3条690.2公里,省道12条967.7公里,县道86条2605.1公里,乡道523条4954.4公里,专用公路18条66.2公里,村道6562.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8公里/百平方公里。这是量的剧增,更是质的突变。60年来,怀化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服务、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打造市域“两小时经济圈”。1984年以来,全市先后完成了靖藕、怀新、毛胜、鲁大、靖洪、吉桥、临坪、小攀等国防公路改造。对G320、G319线实施了文明样板路改造,并对出入怀化的怀化至黔城公路、新晃至贵州天柱公路、怀化至芷江公路、通道双江至青龙界公路等主要国省干线公路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洪江市红岩大桥、靖州甘棠大桥、麻阳锦江大桥、新路河大桥等大中型桥梁,目前全市在建的干线公路及面上重点工程项目达19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4月28日,新路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为全国国省道上汽车渡口全部改渡为桥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目前,全市有四级以上等级公路11075.08公里,占55.14%;二级以上公路634公里,占3.8%。到2013年,全市将实现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技术标准,二级公路里程占干线公路总里程比例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铺就新农村建设致富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催生了农村公路的大发展,怀化人民利用“以工贷赈”政策,采取民工建勤的方式,22年先后新建乡道936.9公里、村道12360公里。1999年,沅陵县丑溪口乡的砂丑公路拉通,从此结束了怀化乡镇不通公路的历史,实现了乡乡通公路。自2003年国家大规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全市共完成县到乡镇公路改造2544公里,建设通畅工程4346公里、通达工程5788公里,实现了全市93.8%的行政村通公路,95.3%的乡镇和63.4%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建成农村客运站158个。近6年多来,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之大、里程增长之快、经济社会效益之好史无前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山区工业化。
融入“高速公路时代”。2003年,怀化第一条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邵怀、怀新段开工建设,掀起了怀化交通发展的崭新篇章。
公路运输事业随着高速公路和国、省、县、乡、村公路的新建、延伸、改造、提高而飞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6586.6万人,旅客周转量272610.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4418.0万吨,货物周转量413817.2万吨公里,占到全市社会总运输量的80%以上,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建国初期的327.7倍和136.4倍。
交通基础设施连着城和乡,密集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带给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对于怀化人民来说,有了路,有了航线,就意味着打开了开放之门、文明之窗,铸就了富民强市的金光大道。
走过60年,怀化交通建设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最好时期,搭上了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高速列车,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也正在日益凸现。举全市之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进一步加快我市综合交通建设,已经成为500万怀化人民共同的热切愿望,怀化交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