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笔者特意赶往北湖区保和乡宋家洞村采访。7点半,该村10路公交车点已是一片繁忙,该村村民们正忙着将一筐筐刚刚采摘的黄瓜、辣椒、生姜往10路公交车上装运。"路通了,市里还特别开设了乡村公交线路,这些菜一装上车,一个小时就到了罗家井市场,中午就能摆上郴州市市民的餐桌。"村主任周青山说起村里通水泥公路后所带来的便利感慨不已。
宋家洞村到乡上墟场有6公里,到郴州市区有20多公里。2007年8月25日村里通车后,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之前的600亩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亩,全村仅蔬菜一项每年就增加18万元的收入,两年内全村210户人家就有80多户建起水泥平顶房。
如今,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像北湖区保和乡宋家洞村这样受益农村交通建设的村庄随处可见。
公路通车里程:60年增长54倍
解放前夕,全市只有6条共305.78公里勉强通车的砂石路或土路,而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 16524公里,是解放初的54倍。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交通部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始终践行"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建国后至1956年,临武、嘉禾、汝城、桂东等县先后通公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以改建为主、以提高为主"方针,对公路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耒宜高速公路、郴资桂高等级公路、鲁永二级公路、桂嘉二级公路和临嘉二级公路一期工程相继竣工通车,建设里程达615公里,全市已构筑了"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郴资桂嘉高等级公路横卧东西"的公路主干线骨架网络和涵盖7个县市区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实现了北上长沙、南下广州朝发午至,对外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强烈的心声。198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公社)通公路。2003年以来,我市交通部门抢抓历史机遇,农村公路建设步入里程最长、质量最好、投资最大的时期,完成通乡公路1894公里、通村公路通畅工程5500公里、通达工程2019公里,实现了99.6%的乡镇和81%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
发达城乡路网:促进经济社会腾飞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交通运输业开辟了广阔前景。1950年底,全市仅有1辆客车、30辆货车,人民群众的运输往来处于肩挑、背扛、畜驮及人力车拉的落后状态。历经60年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覆盖城乡、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全市各类营运客车46806辆、货车43084辆,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45个,开通客运班线723条、每天发送5709班次,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由1949年的2万人次、10万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9858万人次、39.7亿人公里,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由1957年的22.7万吨、1347万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0064万吨、90.6亿吨公里。农村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班线达378条,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58.6%,一个通畅的农村运输网络正在向全市农村每个角落不断延伸完善。特别是通乡、通村水泥(油)路建设成为了农民群众最满意、最欢迎、最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有力助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致富的进程,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目前,全市交通运输基本形成城乡联网、幅射周边、延伸沿海、热线繁荣、僻村有车的良好运输市场新格局。凭借日益突出的交通和区位比较优势, 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郴州交通将再展宏图。市交通局局长张湘酃说:"我市交通部门将迎风借力,加快发展,尽快打造市域内半小时或一小时交通经济圈的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交通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为老百姓出行,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据悉,从今年起,我市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正如火如荼开展。厦蓉、衡临、宜凤、岳汝等4条共500公里的高速公路全部提前启动建设,107国道绕城线、永安等16条共633.3公里的干线公路建设正快速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全面提速。3年后,全市将实现90%以上的县通高速公路或未通高速公路的县半小时内到达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等级公路,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
回头看,一部跨越天堑、超越梦想的灿烂交通发展史,正激荡在湘南大地;向前看,一条条郴州发展之路,正在不断铺筑延伸,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