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我州仅有“湘川公路”一条通道,人们出行靠双脚,运送货物靠人扛畜驼;60年后的今天,我州公路里程大增加、等级大提升、服务大提高、形象大改变,全州公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州1700多公里的国省干支线公路激情纵横在湘西大地,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插上了翅膀。
公路等级大提升
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州公路事业发展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60年来,共建成二级公路128.9公里,完成投资超10亿元。2002年12月26日,湖南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吉(首)罗(依溪)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州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吉罗、张罗两条二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打通了进出湘西的通道,显著提高了我州公路的运输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
国省道主干线提质改造建设共完成500多公里,完成投资5.4亿元。县际公路、文明路建设超常规发展,每年以超过200公里的建设速度递增,建设规模及投资创历史最高水平。公路建设健全完善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2003年被省公路局评为路网建设进步奖。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州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之大、建设速度之快、经济社会效益之好前所未有,成为我州公路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从2002年起,全州公路系统先后启动实施了危险路段整治、“黑点”和 “三临”路段治理,以及以“消除隐患,珍惜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7年共完成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投资5600多万元,公路安全防护措施进一步强化,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公路养护大发展
我州属山岭重丘地带,与发达的平原、沿海地区相比,现有的公路大部分技术等级低,超期服役时间长,抗灾能力差。全州公路系统因地因时制宜地调整养护工作思路,将养护工作向全面养护、全季节养护、全周期养护转变。
规范养护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确保路况稳中有升。坚持对公路养护实行目标管理。在全州公路系统广泛开展“雨季杯”、“交通杯”养护劳动竞赛。以规范养护为中心,州局有针对性地相继制定颁布了《干支线公路养护管理规章》、《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公路养护的操作规程。各县市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各道班现场讲解和传授养护技术和操作规则,规范养护、科学养护的意识明显增强,公路养护由修复式养护向预防性养护转变。同时,各单位针对山区公路弯急、坡陡和雨季雨水相对集中、公路易发生水毁的特点,早安排、早布置,每年初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路面病害较严重的支线公路进行突击整治。
水毁防治和安全防护相结合,确保公路交通安全。雨季期间,各单位实行全天候值班制,集中对水沟、桥涵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排除隐患。抽调专门力量,坚持每年对管养公路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险要路段,安排专人守护,发现不良情况及时报告和处治。同时,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水毁抢修工作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险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交通。
全面养护和专业养护相结合,提高养护机械化作业程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单位购置多功能养护车。采取试点的办法,探索机械养护作业的新路子,以管养线路最长的永顺县公路局为试点,组建机械化专业养护队伍。
分级负责和督促检查相结合,确立养护巡查日常机制。全州实行州局领导包县市、县市局领导包线路、股室干部包班组的“三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州县成立了专门养护巡查组,随时抽检和通报督检情况,严格奖罚兑现。
以创建G319文明样板路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公路亮化、净化、美化大行动,对沿线路缘石、路肩墙、桥(涵)栏、行道树、标志(牌)、里程碑、百米桩、防护安全设施等进行亮化净化美化,打造亮点,树立形象,铸就了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公路养护质量的提高,确保了公路安全畅通,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使群众走得顺心、舒心、放心、安心。
公路管理大进步
全州路政管理工作突出依法治路,在1998年、1999年连续两届全省路政管理评比中荣登红榜,2001年,在工作难度大、标准要求高的情况下,仍然夺得全省第三名。
强化路政管理职能。于2004年3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路政管理和综合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执法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了路政管理工作责任状,大多数国省道公路沿线乡镇成立了路政综合执法室,各有关单位、部门和公路沿线乡镇为公路管理认养路段责任单位,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管理、责任、措施“三落实”。路政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府牵头、公路为主、多方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开展大规模的路政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利用上路巡查、车载广播、散发传单等多种有效形式,坚持不断地宣传《公路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办法》等公路法律法规知识。从2004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定为“全员护路日”,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的护路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平安大道”、“共青团公路绿色畅安工程”等活动,培养和树立全社会爱路护路意识。
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推进生态建设。从2001年起,公路系统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建设生态州的号召,将公路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计划用5—10年时间把我州境内的国省道建成绿色通道,重点抓了G319、G209、S229线的绿化。
集中开展路政综合执法行动,切实维护路产路权。州委、州政府成立路政综合执法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开展公路路政综合执法行动的通知》,每年组织在全州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综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损坏路产路权的违法行为。
按照“广泛宣传,统一行动,多方合作,依法严管;把住源头,经济调节,短期治标,长期治本”的要求,加强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
公路体制改革大推进
我州属老少边贫地区,公路养护条件和环境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公路养护资金严重匮乏,油路超期服役里程比重过大,养护机械化程度低,笨重的人力劳作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交通流量的需求。突破现状的出路在改革,全州公路系统按照“转换职能、转换机制、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指导原则,狠抓了四个方面的改革。
实行养护内部招投标。小修保养打破线路和道班界限,在县市局范围内进行养护招投标;大中修及其他养护工程打破县市界限,在全州范围内进行招投标,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运作到位。
改革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机关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有针对性推行聘用制和末位淘汰制;打破档案工资,推行绩效工资,将工资与路况质量、工作实绩相挂钩。
改革养护投资方式。层层组建养护巡查专门机构,赋予特定的职责和权力,定期不定期巡查养护情况,并及时通报巡查结果和按章奖惩。同时,变按人员和里程划拨正常经费为按定额和工作量核拨,推行合同管理和计量支付制。
改革直属单位管理模式。根据公路建设和发展需要,以直属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为班底,组建公路勘测设计和公路工程监理等实体企业,申报相应资质,面向社会承揽业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直属单位市场竞争力。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养护运行机制改革,顺应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激发出了全州公路事业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