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务动态>交通要闻

打造立体交通新格局

发布日期:2009-09-27 00:00
信息来源:常德市交通局
字号:【

  从坑坑洼洼的黄土小路到日行千里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从单一的公交线路到遍布城区的公交网,从出门步行到多种交通工具任由选择,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我市交通发展60年的巨大变化。60年来,津市交通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创下了过去许多津市人连想也不敢想的“交通建设奇迹”,为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打通了“血脉”。
  突破交通“瓶颈”:26万人民的期盼
  津市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誉。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物矿资源十分丰富。交通运输方式以水陆运输为主,境内有长年通航里程44公里,拥有港口岸线4100余米,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是澧水流域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津市的交通条件一直比较滞后,无高速、无铁路、无机场。到2000年底,我市公路里程仅为380公里,等级公路仅48公里,全市有35个行政村不通公路,95%的行政村没有通水泥路。交通建设的滞后对我市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26万人民对改变公路交通落后状况愿望十分强烈。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津市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真抓实干,提出了以“以公路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水路交通,力争进入铁路交通网络,全力打造立体交通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与保障”的战略目标。
  描绘蓝图:交通优势逐步显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南省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津市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强与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对接力度,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落户津市并先后开工建设。自2001年至2008年底,我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掀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大会战,先后大力实施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干线公路改造工程、通乡公路提质工程、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港口航道改造工程等五大工程,交通状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津市由于地域狭小,没有区位优势,加之地方财力单簿,支撑力度不够,境内一直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盼望修建高等级公路是津市几代人多年的梦想。当2004年获悉二广高速可能途径津市的消息后,津市市主要领导和交通局领导开始了艰难争取之路,为了使其能途径津市,市领导不辞辛劳地跑省设计院、规划办,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好相关文件,一天从北京打回转;2007年湖南遭受百年不遇的冰灾,当得知灵泉互通有可能被调整时,市领导不顾冰雪封路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省城汇报……正是在市级领导的亲自奔走与支持下,二广高速公路最终确定途径津市并在灵泉设立互通,圆了26万津市人民多年的梦想,使津市交通纳入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了我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为我市通往长株潭经济圈打造了一条重要通道。今年为了能使高速公路接线适应我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市领导又决定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互通接线公路与我市工业开发区相连,届时将为津市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干线公路等级从低到高。路网干线是连接城区之间和乡镇的纽带。近年来,我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公路建设提出的新需求,以打开出城口为重点,高标准实施了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先后投资3000万元,对省道302津市至小渡口公路、省道205保河堤至渡口公路、省道205渡口至汉寿良荆界等10公里干线公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城市出口路等级大为提高,实现了100%的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极大地带动了沿线乡镇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津市与常德、岳阳、湖北等地的交通联系,形成了两纵两横外连内延、内外相通交通主网络,构筑了我市发展的主动脉。
  通乡公路运载能力由弱到强。我市通乡公路多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技术等级低,加之车流量过大,路面损坏严重,路况较差。自2000年起,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乡情,掀起了通乡公路维修改造的热潮。自2000年起,我市共建设乡道84公里,投资4200万元,建成了石保公路、大同路、襄阳路、窑坡渡至绸厂、新洲至嘉山、灵泉至峰火、新洲至灵泉、新洲至棠华等公路,有效地提高了通乡公路的承载能力与通行能力。基本形成了以省道为主干,县乡道为骨架,通村通组公路为支脉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公路使用率得到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对交通工作满意率明显提高。
  农村公路网络从小到大。我市通村道路原来都是乡间便道,其结构大多是土路,路宽一米左右。2006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大扶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全力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使公路上等级、网络化,至2008年,共完成通村公路207公里,完成投资4444万元,覆盖7个乡(镇)的81个行政村,有16万农民直接从中受益,全市100%行政村通水泥路。与此同时,还建成农村客运站场4个,开通农村班线5条,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融入“路通车通”的新内涵,加快乡镇客运站、候车亭、招呼站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推进客运网络化和货运便利化,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得到加强。
  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3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8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达到235公里,交通格局已从最初的经济发展瓶颈变成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水运优势日益突显。津市是湘西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近年来,以窑坡渡中心港区为中心的港口群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上级部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我市自筹资金1200万元对窑坡渡港区进行吹填,新增港区腹地367.7亩,为建设现代化港口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08年底,我市码头泊位达到了32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到500万吨,全市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200万吨,是全省12个吞吐量过百万吨的重要港口之一。今年,津市交通部门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率先编制完成了《津市港总体规划》,该规划对津市港口岸线利用、水陆域布局、港区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成为今后津市港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计划在窑坡渡港区新建2个500吨级的泊位码头,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同时,澧水航道的整治已经纳入湖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近期将投资4200万元,对津市以下航道进行疏竣整治,这标志着我市将迎来新一轮航道港口建设的高潮,这将使我市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和装卸能力大大提高,增强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
  铁路建设指日可待。随着《湖南省铁路发展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临津安铁路工程已进入规划之中,是常德市近期规划建设的九条铁路之一,并与规划中的常岳九铁路接轨。该铁路建成后,将改变我市没有铁路的历史,提高城市档次和知名度,极大地促进我市工业货运物流和企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塑造美好明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由农村到城市,由公路到水运,再到铁路,津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津市交通部门的干部职工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认真按照津市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及国省道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迅速掀起港口建设新高潮,推进铁路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筑起现代化、立体的交通网络,为津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