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运输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湘江航运事业从零开始,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湖南湘江航运建设开发公司通过坚持科学发展,秉承“治理黄金水道,建设湘江明珠”的理念,努力探索和实践“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创新模式,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航电枢纽,开创了一条实现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子。
一、历史进程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和长江主要支流,自古以来是我省的黄金水道,既是我省航道体系的骨干航道,也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通道。水量丰富,水流平缓,含沙量少,具有发展水运的良好条件。湖南主要工业城市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雄踞湘江两岸,其工农业总产值占湖南全省的60%,水运总量占湖南全省的58%,全省70%的大中型企业分布在湘江两岸,形成的沿江经济走廊历来是湖南省最重要的经济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湘江航运建设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湘江航运建设开发对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和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放前的湘江航道,滩多、水浅、等级低、通航条件差。新中国成立后,对湘江航道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程。1950年至1960年,对一些碍航滩险进行局部整治和部分航道的维护性疏浚,通过对泥鳅滩、芭蕉滩、铜锣滩等碍航滩险的整治,使株洲至城陵矶基本达到全年通航。1961年至1982年采取筑坝、整治与疏浚、炸礁相结合的措施,先后整治了60多处浅滩,航道的通航条件进一步改善。1983年至1989年,重点完成湘江松柏至城陵矶495km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整治后,湘江松柏至湘潭航段达到Ⅴ级通航标准,湘潭至城陵矶航段达到Ⅳ级通航标准,同时松柏至城陵矶全航段都配布了一类航标,实现松柏至城陵矶全线可昼夜通航。1990年至1995年的“八五”期,重点完成了湘江航运一期工程。一期工程采用疏浚整治措施,使株洲至城陵矶257km达到Ⅲ级航道标准,其中湘潭至城陵矶220km可昼夜通航一顶四艘千吨级船队。“九五”期,实施了以大源渡航电枢纽为骨干项目的湘江航运建设二期工程。二期工程采用渠化、流量调节和疏浚整治工程相结合的措施,2000年5月以大源渡航电枢纽为主体的二期工程开工,使衡阳至大源渡62km达到Ⅲ级航道标准,能够通航一顶四艘千吨级船队。“十五”期,实施了株洲航电枢纽工程,2004年12月株洲航电枢纽船闸正式通航,2006年株洲航电枢纽工程竣工蓄水后,大源渡至株洲航电枢纽96km航道已达Ⅲ级标准。目前,湘江干流衡阳以上航道为Ⅳ级以下标准。衡阳至城陵矶航道,除株洲航电枢纽下游24km为Ⅴ级外,其他航段已达Ⅲ级。
二、科学实践
大源渡、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高度重视。2000年12月,时任交通部部长的黄镇东和时任湖南省省长的储波来到大源渡航电枢纽考察;2005年8月,时任交通部部长的张春贤也来到了株洲航电枢纽考察;2006年4月,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和时任湖南省省长的周伯华等领导也来到株洲航电枢纽工程进行实地考察;2009年5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考察了株洲航电枢纽。省交通厅党组及厅领导更是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调查指导,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中的困难,保证了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顺利进行。
1、大源渡航电枢纽的建设开拓了“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成功之路
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是我省交通行业实施“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试点,是“九·五”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我国内河航运建设首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大源渡航电枢纽项目总投资20.97亿元,位于湘江下游的衡山县境内,主要建筑物包括船闸、电站、泄水闸和坝顶公路桥四部分。其中船闸布置在湘江左岸,闸室有效尺度为180m×23m×3m(长×宽×门槛水深),设计年通过能力1200万t ;电站布置在右岸,安装4台单机容量30MW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5.85亿kWh。项目建成后可利用大坝挡水抬高上游水位,形成库区航道,渠化了衡阳至大源渡62km航道,同时利用水库库容调节下游流量,提高下游航道等级。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率先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模式,把航电枢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效能意识,促使项目法人真正以主人翁的精神,追求项目的功能最佳、工程质量最优和效益最大,大大提高了工程投资的效益。
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1995年12月开工,2000年5月全面完工,比计划工期提前7个月完工投产,于2001年通过部、省联合组织的竣工验收,并荣获200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成为该奖项设立23年来,我国内河航运建设领域首个获此殊荣的工程建设项目。
2、株洲航电枢纽的建设巩固和扩大了“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成果
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是 “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被交通部列为示范工程,也是我国内河第三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项目。项目位于大源渡航电枢纽下游96km。项目总投资19.34亿元,主要建筑物包括船闸、电站、泄水闸和坝顶公路桥四部分。其中船闸布置在湘江右岸,闸室有效尺度为180m×23m×3.5m(长×宽×门槛水深),设计年通过能力1260万t;电站布置在左岸,安装5台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28MW,总装机容量为14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6.636亿kWh。项目建成后正常蓄水与大源渡尾水衔接,可渠化里程96km,利用大源渡和株洲航电枢纽两个水库库容调节下游的流量,提高下游行的条件和通航保证率。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精心组织、严格管理、锐意创新、铸造精品”,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质量管理理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方针,强化工序质量控制,全力铸造精品工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工程质量的活动,形成了人人讲质量、时时讲质量、处处讲质量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质量管理常抓不懈,工程质量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我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工程施工防洪渡汛压力大、高空作业多、工序交叉作业等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监督机制;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洪渡汛预案,提高应急应变的能力;突出重点,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源头管理和现场安全监督,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地遏制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工程开工到运行,都实现了安全生产工作“双零”目标。
株洲航电枢纽工程2002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全面建成投产。2009年1月,株洲航电枢纽通过部、省联合组织的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2006年3月,株洲航电枢纽被交通部列为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示范工程活动,株洲航电枢纽在理念、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和突破,产生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成为全国同行竞相学习的榜样。
三、辉煌成就
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路子,凝聚各方力量,湘江梯级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九五”、“十五”期间,在我省湘江航运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期间,显著的成绩是内河航电枢纽从无到有,公司规模不断壮大。总计完成了工程建设投资4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大源渡航电枢纽和株洲航电枢纽,使衡阳至岳阳城陵矶439km的航道,由Ⅴ级或Ⅳ级全面提升为Ⅲ级,使湘江真正成为一条与长江相连,实现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大大提高了湘江的航运条件和通航能力,对改善湖南综合运输结构,促进沿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耀眼的亮点是公司在工程建设管理中获得多项国家大奖。大源渡枢纽自1999年建成投产以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003年,大源渡航电枢纽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成为该奖项设立23年以来,我国内河水运建设领域首个获此殊荣的工程建设项目。2006年,株洲航电枢纽被交通部列为全国内河航电枢纽建设示范工程。2007年,大源渡航电枢纽再获殊荣,被评为交通部“九五”和“十五”期内河水运建设优秀项目,公司被评为先进集体。鲜明的特征是发展理念更科学,项目管理更有效,人才队伍建设大提高。坚持以航运为主、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内河水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优势,促进了湘江流域水运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科研和试验投入,取得了丰富的科技成果;优化设计方案,结合工程实际,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枢纽运营管理模式,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1、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了流域水运事业的复兴。湘江一期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的完工和大源渡、株洲两个航电枢纽的建设,使衡阳至岳阳城陵矶
2、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持水运的可持续发展。大源渡航电枢纽总装机容量12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5.85亿kWh。截至2008年底,大源渡航电枢纽累计上网电量46.9亿kWh,实现发电收入13.0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株洲航电枢纽总装机容量14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64亿kWh。截至2008年底,株洲航电枢纽累计上网电量19.2亿kWh,实现发电收入5.6亿元,实现利税0.9亿元。发电收入除能偿还世界银行、国内银行贷款外,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湘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及水运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3、促进了湘江环境的改善和沿江经济的和谐发展。株洲和大源渡航电枢纽除具有航运和发电的功能与效益外,坝顶公路桥连通湘江左右两岸陆路交通,其中株洲航电枢纽进场公路和坝顶公路桥是株洲县连接京珠高速公路重要的捷径通道,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枢纽水库形成的宽阔水域和稳定的水位,使沿岸农田灌溉水源充足,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使沿江18万亩农田受益,同时对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分有利。特别是枢纽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现代气息的宏伟建筑和优美的水库景观,与远近驰名的南岳衡山、空灵寺等景观交相辉映,与建设中的长株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融为一体,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大源渡和株洲航电枢纽的建设均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管理和项目后评价阶段,都严格按照国内基本建设程序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采购指南的要求运作,并不断借鉴和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多次国外学习培训,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素质。通过两个项目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银行官员的好评。四川、重庆、广东、广西、黑龙江、湖北、江西等兄弟省份同行多次来我省,了解航电枢纽建设管理情况,交流建设经验,促进了全国内河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航电枢纽建设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创新,也使得株洲航电枢纽在大源渡航电枢纽建设的基础上,将取得新的成绩,并为后续建设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