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代伟人的故里,这里是一片神奇的热土,这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一首如画的诗歌,无数人的智慧和青春挥洒出这里的风光,这里就是湘潭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在这片拥有200万勤劳质朴的农民群众,67个乡、镇,1623个行政村的热土上,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沃土,散发着悠久的历史芬芳�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湘湖大地,恩泽了这里的人民。党中央拨巨款加快新农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三至五年内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这一宏伟目标的实施,犹如号角冲天,给农民群众带来欢欣鼓舞。这是因为,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连接着千家万户,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的殷切期盼,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为民办实事,为民解困谋福的神圣职责。近几年来,我市公路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全市形成了以湘潭城区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依托,纵横交错,干支相连,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特别是农村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通过实施通畅工程,我市畅通率己由2005年的23%上升到2008年底的88.6%,己有90%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农村公路建设被列入全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之一,指定为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内容之一,并被收入《和谐湖南》刊物内页。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二是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三是公路拉通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纷至沓来。村民如今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农村公路建设鼓了腰包。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不但充满激情投身到建设中,筹资投劳,而且对农村公路建设赞不绝口,随便走到那个乡、村,只要一谈到农村公路建设,都会交口称赞,在农民中还传诵着这样的顺口溜:“国家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农民得实惠,幸福在前头。”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既解决了农村公路发展问题,也让老百姓感觉到党和政府是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干群关系融洽了,群众气顺了,社会和谐了。展望湘潭城乡,己是旧貌换新颜,道路宽了,村庄美了,腰包鼓了,农民乐了。水泥路通了,进出方便了,村民们心情舒畅了,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坦了,正如一位在交通公路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干部深有感触地赋诗吟唱一样,亦表达了交通人的满腔情感。
《希望的田野姹紫红嫣》
有一幅画,
绚丽蓝图描绘璀灿的明天。
亘古未有,福泽大地,
乡村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变迁。
有一首诗,
多彩多姿,逶迤盘旋。
城市文明与古朴村寨,
党的温暖和农民的心紧紧相连。
有一首歌,
铿锵嘹亮,气宇昂轩。
心底的呼唤唱响时代最强音,
三百六十五个日夜梦萦魂牵。
有一群人,
奋力拼搏,甘于奉献。
络绎不绝,在希望的田野一马当先,
汗水飞涟,换来广袤农村姹紫红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