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这几年影响力增强,对外贸易活跃,区域经济升温,交通发挥了很好的服务支持作用,应该说,建国60年来,邵阳变化最大的是交通。”邵阳市委书记童名谦如是说。
是啊,仅在几年前,邵阳的交通水平在全省还处于后列,瞬间功夫就大路纵横,四通八达,车流滚滚,挤进了“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的行列,夺得了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的荣誉……
60年弹指一挥,留下大路迢迢,尽现邵阳大办交通的辉煌轨迹。
服务经济发展——交通开拓先行
一直以来,邵阳人饱受交通落后带来的伤痛。
建国初期,邵阳共有简易公路368公里,客运车辆40台,货运车辆10台,承担着新中国建设的繁重交通运输任务。
新中国建设离不开交通,邵阳崛起需要交通。
邵阳历届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十分重视发展交通事业,从国家解放到改革初期,全市立足市域条件,进行了数次交通攻坚,使全市的交通条件逐步有所改善,为邵阳的全面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外界比、按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衡量,邵阳的交通仍是落后的。
深化改革中,周边地市因为及早发展交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进步和繁荣。而邵阳的交通发展节拍却慢了一步,到上世纪90年代,全市水路萎缩、铁路盲肠、民航空白,高速公路为零。
而在上世纪70年代,邵阳一直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如今却因交通的落后,区域丰厚的林矿资源无法得到快速转化,特色农产品不能远销外埠,外面的人不愿来邵阳投资,老企业纷纷迁出,大量本地资本流向沿海地区,全市经济一度下滑……
痛定思痛,交通必须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建设大交通、推进新崛起”的战略,明确了交通在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主要任务:
打通东北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融入长株潭;
打通南面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融入珠三角;
打通西部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融入大西南开发区;
打通北部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融入湘中经济圈。
邵阳市市长郭光文说:“邵阳的交通建设更要紧贴经济发展做谋划、突出重点打大仗,边建边用求效益;邵阳经济落后,更要聚全市之财、举全民之力,打造一条撬动邵阳经济雄起的杠杆。”
在连续几年的奋战中,邵阳市政府将每年的交通建设任务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全市的双文明考核范围。各级政府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缺口资金;全市人民筹工筹劳、捐钱捐物,鼎力支持;各级交通人力扛使命、抢抓机遇,奋起赶超,促使全市交通在短期内大翻身、大变样。
构建经济大动脉——圆就县县高速公路梦
高速公路是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大动脉,更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成为了邵阳人的夙愿。
然而,邵阳第一条高速公路直到新世纪初才珊珊来迟。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规划沪昆高速公路,从贫穷中觉醒的邵阳人奋起直追,竭力争取了线路横穿邵阳全境。2000年4月开工建设沪昆高速潭邵段,全长82公里,2002年12月通车。2003年9 月,邵怀段开工,该路主线长155.69公里,穿越天然屏障——雪峰山脉,
潭邵高速公路开通6年来,一批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邵阳,规模工业产值大幅增加,现代农业产业大步发展,旅游经济异军突起。沪昆高速途经邵东、邵阳市区、隆回、洞口等5个县市区,形成一条横贯市区的交通经济带,9 个“互通”,加上4条高等级连接线,大大优化了邵阳的交通区位。
一条高速公路仅能填补空白,要想促进全市经济整体快速上升,就要完善高速公路网络。邵阳市奋力赶超争取,先后有邵永、邵衡、邵安、洞兴和娄底至新化高速公路新邵段、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绥宁段,共6个项目在“十一五”开工建设。
邵阳市有�山、云山、南山、黄桑等风景名胜,如果北接张家界、南连桂林,形成国际性的旅游大通道,必能提升旅游经济的品质。邵阳人敢想敢干,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支持邵阳发展的机遇,去年成功将原无规划的洞口至广西兴安高速公路挤入“十一五”规划,提前于今年7月14日开工,并同期建设武冈至城步西岩高速公路支线,创下了全省的先例。另外,洞口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已开始预可研究。
邵阳的老百姓动情地说:“几年前,我们对高速公路想都不敢想,谁知一眨眼,全市8县3区1市全部有了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个日字形的网络!”
带动整体发展——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邵阳地广人众,人口756万(居湖南第一),面积近2.1万平方公里(居湖南第二),是全省有名的农业大市。为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邵阳市全力打造全市“两小时交通经济圈”,规模化拓展高速公路、畅通国省干线、改造县乡公路、实施农村通畅工程,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自2002年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后,邵阳先后争取了7个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达471公里,并相继开工建设。
为了缩短县市上高速的时间,邵阳市大力建设高速连接线、改造国省干线,“十一五”争取的 17个改造项目,共725公里,目前完成和在建的有竹城公路、邵阳大道、洞绥公路等12个,共500余公里。全市90%的县城新建了高等级的过境公路,为城区扩容、促进工业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目前,绥宁、城步、新宁几个偏远县份,基本能在一小时左右走上高速公路、两小时进入市区。
邵阳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建成农村公路12247公里,其中水泥路(油路)11422公里,总里程和质量名列全省前茅。2008年初,邵阳市被交通运输部评为湖南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
邵阳农村群众感慨,兴建农村公路,提升了农村的出行条件,调整了产业结构,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新宁县黄龙、新田和月汉村盛产优质柑桔、脐橙,以前运输要绕道30公里,路通后运输成本每公斤降低0.15元,每公斤上涨0.2元,一涨一跌,增收百万余元,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目前,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641元增加到2008年的3020元,着实成为了一把打开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邵阳市有县级以上站场19个,3年建设农村客运汽车站和招呼站300多个,全市拥有道路客货及相关经营户近3万户、从业人员13万多人,客车4700多辆,开通班线1964条,其中跨省班线50余条,直通全国近20个省市,社会货运车辆逾过3万多辆,通达全国各地,年创税费5亿多元。
2008年初,邵阳被评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全市构建起了从市区辐射全市、以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交通网络。
面对这些突飞猛进的变化,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禹志加对笔者说:“邵阳交通能够飞跃发展,一是得益于国家政策机遇,二是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三是得益于全市人民想修路要修路的热情。全市经济因交通水平飞跃发展而明显提速,摆脱多年来一位数增长的低迷状态,2008年达到了14.5%,2009年上半年有9项经济指标高出全省的平均值。”
推进邵阳新崛起——交通奋发赶超
邵阳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欠债多、基础十分薄弱,与发达地区比,存在总量低、密度低和等级低的差距。目前,我市经济已步入快车道,给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奋发赶超,积极融入经济大局,着力找准交通后发赶超的着力点:
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完善“两小时交通经济圈”。
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目前,我市8县3区1市全部规划了高速公路,要在加快推进邵永、邵衡、安邵、包茂、娄新、洞新、武冈至西岩7个在建项目的同时,争取使洞口至张家界、永州至乐安高速公路纳入“十二五”计划,使总里程由现在的471公里增加到600余公里。
畅通国省干线。全市国省干线共1211公里,“十五”前后,实施扩改硬化300多公里,“十一五”计划改造725公里,要进一步加快改造速度,争取在3年内改造完毕,提高公路畅通率。
完善农村公路网。我市从2003年起实施农村通乡、通畅工程,现已改建农村公路15216公里,其中水泥路(含油路)14261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共有17000多公里,下步要继续争取规划,将剩下的3000余公里全部硬化。
提升区域经济品质,打造邵阳立体交通网络。
构建铁路网。邵永铁路建成后,我市结束了多年铁路盲肠的历史,娄邵铁路今年开始扩改,下步要加快建设沪昆高速铁路邵阳段并设站,怀邵衡铁路、永州经武冈至靖州铁路争取早日开工。
完善公路网。目前,我市以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络基本建成,下步将要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公路等级,加强管养力度,发挥网络综合效应。
建立空运体系。我市城际商贸和旅游产业日益繁荣,远程运输十分迫切,必须构建航空运输体系,具体是要加快邵东和武冈两个机场建设,填补航运空白。
提高水运能力。我市有优越的水运资源,要利用市场手段,加大融资力度,全面疏浚资江、邵水等主要河道,建设综合码头,全面提高水运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弥补陆路运输能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