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运管处实事求是,精心编制农村客运站网规划,做到“四个结合”,科学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确保了站场建成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挥,受到农民群众的好评。
一是布局设点与市场调研相结合。为全面摸清农村客运市场的“家底”,市交通局主管副局长和处长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到全市57个乡镇,全面摸查乡镇经济状况、人口、面积、公路通达等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各乡镇的客源数量、流时、流向、出行习俗、运力、运量进行了认真统计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全市农村客运站点初步规划,使规划贴近实际,以人为本。
二是站场规划与路网规划相结合。在制定农村客运站场规划和农村客运网规划时,该处充分考虑了正在实施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坚持将运网建设与路网建设同步进行,在安全允许的前提下,做到农村公路修到哪里,客运班车开到哪里,客运站点建到哪里。
三是普遍需求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保持总体要求不变的前提下,该处注重突出县(市)区的各自特点,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例如株洲县、醴陵市在人口集中乡镇以及大的管区设站,人口相对聚集的村设候车亭,同时将县(市)划分成若干片区,实行片区站点、运力捆绑经营,减少矛盾,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炎陵县突出开发炎帝旅游资源和乡镇人少的特点,适当减少客运站的数量,参照公交模式增设港湾式候车亭,既解决群众的出行要求,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四区重点在毗邻地市的乡村设站,解决了沟通毗邻市 (县)的客运的问题,保证了道路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的有效衔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
四是节约用地与加快进度相结合。为加快工程进度,对已有客运站的乡镇,原则上在现有基础上重建或改造,尽量利用废弃地进行开发建设,尽可能减少征用土地,少拆房屋,如炎陵的水口站、平乐站均是在旧房基础上改造而成,其成本节省了20%,工期缩短了1/3。通过推广这一做法,既节约资源、减少了办事环节,又加快了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