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点,一个铁路与公路交汇、国道与省道交织的交通枢纽点。在湖南的西南角,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地方——靖州,向外辐射出的大大小小的交通线,将这个内陆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省城、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资源富饶的西部地区的距离拉近;
这是一个圆,一个由以县内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心,以周边县市各消费市场为边围成的大圆。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在商贸物流的飞速拉动下,靖州县城面积由原来不到5平方公里快速扩大到现在的11.7平方公里,“长”大了的城市成为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巨大平台;
这是一张由点和线编织成的网。“十五”以来总投资突破5亿元建设的公路网络框架和县城专业批发市场,不仅使靖州在全市将率先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而且把商品辐射的“触角”伸得更远。新疆的梨、陕西的苹果、贵州的药材、海南的蔬菜、浙江的服装……全国各地的商品都通过这张大网在靖州聚集然后再重新流往各地。无论是靖州周边县市,还是全国各主要商业城市,悉数成为靖州编织的这张物流大网上的连接点。
成也交通,忧也交通
“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曾把靖州推上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但今天,当靖州人准备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时候,交通却拽住了我们的脚步。”出乎笔者的意料,说起交通,靖州县委书记蒲学联并没有踌躇满志,显现出来的竟是一种忧虑。
“先天下之忧而忧”,本是做人的胸襟,但在靖州人看来,它却意味着先人一步、棋快一招的眼光。正是这种眼光让靖州一年铺就了130多公里通村公路,让靖州县乡公路一年间从“线”到“网”,更让靖州有了抢占西部突围“制高点”的雄心。
靖州人对交通的忧患意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前些年,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的靖州,曾靠着自己南通广州西接贵州的地理优势,在招商引资上一度在全市“冒尖”,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贸大县。然而,就在一座座外来投资兴建的专业批发市场在靖州拔地而起,一拨拨外地客商穿梭于靖州和东南沿海、西部各省之间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抱怨起靖州的交通不便。
靖州境内拥有贯穿大西南的枝柳铁路和连通广东的209 国道,何来不便之说?一番考察下来,靖州人顿悟,不便不在于有没有路,而在于有条什么样的路。那时,不光209国道的靖州段与广西段的路况差距明显,而且靖州与周边贵州相连的几条路也是对比鲜明。广西段早在几年前就改造成了一级公路,但靖州境内依然是陈旧的两车道路面,连二级公路的标准都达不到。尤其是连接贵州的几条公路,更是没有一条油路,车多、路窄、弯多、坡陡,一不小心,就会发生长达几十公里的大堵车。
二步一颠,三步一堵。一条路吓跑了不少外来的“财神”。更让人担心的是,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的不发达,在靖州各乡镇、各村组之间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路通的地方,人旺财旺;路不通的地方,人穷财少。搞农业,产品运不出;搞工业,成本又太高;搞旅游,深山无人来。
想在经济上再上一台阶的靖州人,一头撞上了交通“瓶颈”。
借力发力,引财铺路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靖州县委书记蒲学联告诉记者,“在感觉到交通压力的时候,靖州人不等、不靠,果断地拉开了靖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通建设序幕。”
有钱修路本不难,难的是要在一个经济刚刚起步的山区县城,筹措到一笔巨大的交通建设资金。靖州在着手公路建设时,就遇到了这个困难。
怎么办?靖州人拿出了借力发展的本事。通过借国家重点工程贵州三板溪电站项目之力,他们把靖州与贵州锦屏之间公里的烂泥路改造成了高规格的混泥土公路;通过借国防建设之力,他们修通了222省道,改造了竹新公路,打通了贵州和怀化、广西和贵州的通道;借新农村建设之力,他们加快了县内交通网络建设步伐;现在他们又准备借中部崛起之力,改造209国道和319省道,并在渠江上再建一座渠江大桥使这两条道路的连接更加便捷、畅通。靖州公路建设全面开花。
2005年,投资490万元的209国道绕城线,当年改造,当年通车。投资1300万元改造了30余公里通乡公路;2006年,顺利完成了环城北路、飞山南路改造,成功启动了靖黎二期工程,209国道、319省道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完成,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了18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网络建设,使全县通水泥路的行政村又增加了39个。今年,全县又将有江东二桥、太毛国防路、209国道靖州段改造、建国东路等一批交通大项目相继开工和列入建设项目,并力争年内再完成29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改造。截止目前,该县共投入资金1.5亿多元,改造公路500多公里,全县17个乡镇(管委会)中有16个已成功完成通乡公路硬化改造,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00多公里。
“等级最高,从一级国道、二级县际公路、三级县乡公路,一直修到了村组公路;里程最长,全县最近两年在建的四级以上公路达300多公里;投资最大,总投资超过亿元;速度最快,两条通乡公路改造都成功实现当年改造,当年通车;融资渠道最多,国债资金、地方资金,撬动了相当的外资和民间资金。”
谈起公路建设,靖州县长黄瑜一口气说了五个“历史之最”。
有了五个“最”,靖州公路从点到线,从线到网,“5框架,一个循环”的交通架构浮出水面,靖州的“筋骨”日渐强壮起来。
强筋健骨,龙头高昂
以枝柳铁路、209国道、222省道、319省道和通往贵州锦屏、黎平、天柱的省际公路为五大骨干框架,靖州的对外出口开始提速。靖州到广州、深圳,从过去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10多个小时,靖州通达周边县区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与接壤县市的行车时间降低到2小时以下。同时,以近两年改造完工的县乡公路为触角,依托222省道和219国道这个脊梁,在全县17个乡镇(管委会)之间,形成了一个大中城市才具备的公路内环线。这个环线串起了全县17个乡镇(管委会)大绝大部分行政村,并把触角伸向了其余各村。
外部2小时经济圈,内部一小时经济圈。整个靖州经济像一盘必胜的棋局,棋子间,彼此内外呼应,左右逢源。有了便利的交通,外商开始应路而动。2006年,靖州合同利用县外资金3.91亿元,出口供货5000多万元,新上工业项目10个,规模以上企业达27家,全年完成社会固定投资2.35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如今,在209国道沿线,新建的甘太工业园区热火朝天,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园区合同引进资金就超过亿元。
此外,便利的交通还把靖州拉入了泛珠江经济圈。靖州种植采摘的新鲜蘑菇和杨梅等特产,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摆上广州的超市。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把桂林、肇兴等风景名胜与靖州连成了一片,带动靖州的旅游开发蒸蒸日上,飞山、排牙山等风景名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开发步伐日渐加快。
“借助日益完善的交通网,靖州的影响力不仅辐射到了周边县市,就连没有和靖州接壤的广东一些县市也在积极与我们开展经济合作。”靖州人骄傲地说,“通过交通对接珠三角,奋力西部突围的靖州,正在成长为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的物流中心。
以路活商,两通齐飞
修了路,构建了便捷的交通网络,靖州人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以交通活商贸。以人流促物流,最终实现“两通齐飞”。因此,靖州人在搞好交通建设,为靖州发展打破 “瓶颈”的同时,又依托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加大城市辐射功能和吸纳功能,增强靖州对周边地区资源、资金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打造湘黔桂三省(区)接边地商贸物流中心。该县从创优投资环境入手,建立完善一系列与“长珠地区”和黔、桂接边地区互通、互融的政策体制,清理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该县多方筹资数亿元,完成县城1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修编和16个乡镇(管委会)集镇规划修编;启动69个县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大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截止目前,全县17个乡镇(管委会)中有16个已成功完成通乡公路硬化改造,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给靖州带来源源不断的物流、人流。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源、资金的集聚搭建起坚实的承接平台,他们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两张“名片”和区位、城市基础优势,树立“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的理念,加大靖州对周边地区资源、资金的吸引力,着力构建三省接边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他们先后投资2.4亿元,改造了步步高渠阳购物广场、金环步行街等主要商业区,在县城规划建设了靖宝大市场、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等7大专业批发市场,修建了飞山广场、文峰塔景区等多功能生态休闲场所,开发了飞山、五龙潭等旅游度假景点,县城面积扩展到11.7平方公里,大大增强了城市的吸纳和辐射功能。目前在靖州从事商贸物流的私营、个体户达6000多户,商贸辐射周边三省(区)十八县。2006年,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亿余元,同比增长14.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近12.8亿元,比去年初增加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