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曾用彩图配文介绍了一件安徽省南陵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还我河山》铜墨盒。这是一方民国时期制作较为普通的铜墨盒,文物等级仅为一般文物,那么它为何能受到国家权威文物报纸的青睐呢?
在晚清、民国时期,读书人盛行使用铜墨盒。一般人的书案上大多有此物,因其便于携带以备书写之需,而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诗书画艺术与镌刻工艺俱佳的铜墨盒,成为当时文人雅士追捧和寻觅的宠珍。墨盒上的文图,寓意闲适心境和逸致情调。
这方铜墨盒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期的文房用品,为白铜锻造,呈正方形面,边长8.5厘米,高2.5厘米;正面錾刻松柏、山亭、栏栅及云气纹图案,左上角阴刻四字:还我河山。墨盒图案上的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历严冬而不衰,象征着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前后两处栏栅、云气纹,表明国门此时已经被日寇侵入,各地硝烟四起,战火纷飞。山亭代表了岌岌可危的美好家园,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此件墨盒没有落款,制作工艺也算不上精湛,但它表达了中华儿女收复国土的一片赤诚之心。
铜墨盒征集地在南陵县三里镇,这里毗邻泾县云岭,是新四军开展抗日活动频繁的地区。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26日,新四军军部在叶挺率领下进驻三里土塘,在南陵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新四军军部在土塘驻扎虽然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在当地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发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培育了许多地方抗日骨干,为开展民运工作奠定了坚定的群众基础。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土塘一直是敌人惧怕的红色游击区。特别是在全民抗战时期,南陵人民紧密配合新四军各支队狙击日寇,先后进行了马家园、父子岭、何家湾、仓溪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这方白铜墨盒的使用者已无可考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毛笔仅专为书法艺术而用,铜墨盒在实用书写的舞台上逐渐消失了。然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忠心报国的民族气节,将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