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频道>政务公开 > 正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业发展的意见

来源: 发布日期: 2014-08-15 【字体大小: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业发展的意见
湘政发[2009]42号

       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运能大、占地少、成本低、节能、环保等比较优势。湖南省不但水运资源丰富,通江达海,而且重要产业沿江环湖布置,具有发展水运的良好条件。为充分发挥水运资源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现就加快全省水运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湖南省水运资源优势,打造主要干线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湘江及环洞庭湖港口建设,加快运力发展和结构调整,大力提升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增强水运竞争力,努力实现从水运大省到水运强省的跨越。
       二、总体目标
       建成以洞庭湖为中心,以长江、湘江、沅水、资水、澧水等水运主通道为骨架,以长株潭港口群和岳阳港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为节点,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的船舶为载体,以现代化的支持系统为保障的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内河水运体系。
       近期建设长江航道湖南段3000吨级航道、益芦航线、湘江衡阳以下2000吨级航道及沿线港口,加快其余干线航道和区域性港口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省3000吨级航道(长江湖南段)达到161公里,2000吨级航道达到439公里,1000吨级航道达到448公里,港口1000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50个,船舶运力200万载重吨,水路年货运量1.5亿吨,港口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基本建成航道干支线畅通、港口功能齐全、船舶结构合理、支持保障有力、市场规范有序的内河水运体系。
       远期基本建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努力构建湖南省在中部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地位。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高等级航道网
       集中力量建设“3+5”城市群的高等级航道网。“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长江航道湖南段3000吨级航道,湘江、沅水水运主通道和洞庭湖区高等级航道。湘江航道建设要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航电枢纽建设;尽早启动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2000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包括整治长沙综合枢纽至城陵矶146公里航道,扩建大源渡、株洲航电枢纽2000吨级船闸,使湘江通江达海能力显著提高。洞庭湖航道要在“十一五”内建成益阳至芦林潭90公里1000吨级航道,全面实现环湖主要城市通达高等级航道目标。适时推进澧县至茅草街110公里1000吨级航道建设。积极推进桃源航电枢纽建设,重点整治和改造五强溪至常德130公里航道,使沅水500吨级航道由常德延伸到泸溪和辰溪。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内河航道建设总投资力争达到130亿元,新建航电(综合)枢纽3座,新增2000吨级航道439公里、1000吨级航道256公里、500吨级航道322公里。
       (二)建设功能齐全的港口群
       着力打造长株潭港口群和岳阳港两个省级航运中心,夯实湖南省现代化航运物流平台。重点抓好长株潭港口群、岳阳港和常德、益阳等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件杂货、液散货、危险品等专业化、现代化的码头建设,形成以长株潭港口群和岳阳港为中心,以衡阳港、益阳港、常德港、邵阳港等重要港口为基础,其他港口为补充,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省港口体系。重点建设岳阳港松阳湖港区工程,长沙港霞凝港区三期工程,湘潭港铁牛埠港区二期工程和河西中心港区工程,株洲港铜塘湾港区工程,常德港德山港区工程,益阳港泥湾港区工程,长沙、湘潭和益阳电厂煤码头,中石油、中石化油码头,长沙粮食码头,株洲水泥码头,桃江核电码头。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内河港口建设共投资约38亿元,新增3000吨级泊位11个,2000吨级泊位2个,1000吨级泊位39个,500吨级泊位13个。
       (三)打造结构合理的船舶运力
       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着力改造50万吨非标准船舶;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集装箱、液货、危险品等专业化船舶。到2015年,全面实现干线航道船型标准化,湘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000吨,运力新增100万载重吨。
       积极发展船舶工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企业,建立健全船舶检测检验、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体系。
       (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运资源
       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统筹江河治理、流域开发与水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水电枢纽应按规划标准同步建设船闸等通航设施;推进三江口、柘溪等干线航道上的碍航闸坝改造;加强枢纽运行调度管理,船闸运行应方便船舶航行,减少船舶待闸时间,用水调度要兼顾航道通航要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
       (五)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建立职能明确、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全省统一的水路交通管理体系。
       (六)完善水运支持保障系统
       建立全省水上交通安全指挥中心和水运信息系统、水上安全监控系统、船舶防污染系统,建设长沙、岳阳、常德、衡阳四个水上救助基地,健全水上应急救助系统,实现海事“监管效能化、反应快速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提高水运服务水平和效率,充分运用电子商务、3G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畅通信息渠道,实现水运联网调度、航标遥控遥测。加快水上服务区建设,增强水运服务保障能力。
       (七)强化水运治安保障
       创新水上治安的理念、机制和工作方法,建立健全水上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水上公安机构设置和水警人员、装备配置。严厉打击水运领域物流犯罪,大力推进水上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积极推动警务机制改革,使水上治安更好地适应水运经济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水运工作协调机制
       成立全省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水运发展中的重大事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省长助理和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经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重点办、省物价局、省环保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移民局、长沙海关、省地方海事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各市州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研究出台加快水运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水运发展的投入
       1、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以省市共建、政府主导为原则,全省水运建设实行各级政府负总责,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行政主管区域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一是从2009年起省政府建立水运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下发;二是推行“以电促航”政策,将航电枢纽的部分发电收益用于内河航道建设和养护;三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本地区水运建设的资金投入。航道、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包括进港航道、锚地、水上服务区等)建设资金,除积极争取部省补助外,主要由市、县两级政府安排。
       2、大力拓展水运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研究出台水运发展新的投融资平台,继续推进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作为湖南省水运发展的战略伙伴,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和从事水路运输,做大、做强港口和水运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港口装卸、仓储等经营性设施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港口建设实际,委托港口企业对港口、航道与周边的土地进行捆绑式统一开发,开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水运建设。引导银行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倾斜。
       3、推动银企合作,发展船舶抵押贷款项目业务。加强政府、企业、银行、保险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通融资渠道,以船舶抵押方式为船东提供贷款利息优惠,加快船舶运力建造和更新步伐。发展和繁荣船舶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船舶登记制度,解决在建抵押船舶的登记问题。
       (三)制定扶持水运发展的优惠政策
       1、实行优惠的用地政策。各地应将水路交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证水路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其相关配套设施纳入城市规划统一安排。对水运工程建设用地参照高速公路和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优惠政策执行。长株潭三市水运建设项目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重点项目。
       2、实行优惠税费政策。对港口的码头(包括岸边码头、伸入水中的浮码头、堤岸、堤坝、栈桥等)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投资经营国家重点扶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长沙、岳阳、湘潭、株洲等港口经营企业缴纳的2009-2015年的企业所得税,其财政返还地方部分作为市、县政府水运建设专用资金;从2009年起,暂免三年全省水路交通系统事业性收费价格调节基金;减免大源渡和株洲航电枢纽营运期税费;积极推进保税港区建设。
       (四)完善水运管理法规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出台加强乡镇船舶管理、船闸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依法加强水运管理,维护水运经营者权益,为水运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09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