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航道系统正扎实推进航道数字化建设,通过技术更新与设备升级,不断提升航道养护质量和管理效率。在常德、益阳两地的实践中,复核扫床作业、试点安装新型航标等工作积极展开,为航道安全运行和绿色智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常德航道辖区的张九台大桥桥区水域,常德航道事务中心采用“传统工艺打底+先进技术提质”的协同工作方式,精准、高效开展复核扫床作业。
作业首先依托传统扫床方法,津市航道事务所工作人员实施双船协同作业,利用软式扫具对大桥通航孔及周边水域进行全面排查,凭借丰富经验初步定位潜在浅点、暗礁等水下碍航物,完成基础性隐患排查。随后,测量专班接力开展智能化作业,运用搭载高精度GNSS定位与单波束测深系统的无人测量船,按预设航线对桥区上下游150米核心水域进行自动化扫描。同时,通过声学测深技术,实时获取高分辨率数据,构建三维地形模型,精准复核传统扫床结果。经核验,所有数据误差均控制在规范范围内。
据悉,通过此次作业,常德航道完成扫床里程超5公里、排查出3处潜在水下安全隐患,并掌握了该桥区水下地形的核心数据。常德航道还通过“以练带学”等现场实训方式,提升了基层人员对智能化测量设备的独立操作能力,为航道数字化建设储备好人才力量。
目光转向益阳,在沅江航道事务所辖区,采用超高分子新材料制成的单船标与防撞浮鼓已试点安装,这标志着益阳航道在绿色智能化养护方面取得新进展。
据介绍,试点的新型航标相较于传统钢质航标,在保持优良助航性能的基础上,具有重量轻、浮力大、耐腐蚀等特点,有效提升了航标在急流中的稳定性。同时,新型航标采用先进染色工艺,着色牢固,避免了传统钢质航标频繁除锈、刷漆带来的水域污染问题,并配备了升级版太阳能供电系统,实现能源自给和污染零排放。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型航标可装配5G遥测遥控智能终端,实现航标位置与状态的自动识别,并能将相关数据实时接入航标管理平台,实现航标远程监控与智能预警,改变了以往主要依赖人工巡检的传统运维模式,进一步推动航道管养模式数字化转型升级。
通过设备更新、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等方式,持续提升航道管养高效化、精细化水平,是常德、益阳两地航道人的共同使命。下一步,常德航道将系统分析扫床作业采集数据,形成扫床工作报告,为航道安全管理、智能养护提供扎实依据;益阳航道则将通过试点验证新型航标的耐候性与抗撞性能等,为全面推进航道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