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是水上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近年来,慈利县水运事务中心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船舶驾驶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措施,全面提升了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水平,保障了公共安全,工作成效明显,实现了全年水上交通零事故、零投诉、零信访的工作目标。
一、深入调查了解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
慈利县现有船舶驾驶员132名,由于渡运经济效益不高,持有船舶驾驶证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船舶驾驶员50岁以上80人,60岁以上31人,最大年龄72岁。经调查,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占比达96.3%,心理疾病较严重的占比31.2%。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影响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不仅有家庭、身体、情感和渡运收入等原因,更多的源自于特殊环境给船舶驾驶员带来的心理压力,长年累月工作在水上,生活孤独、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多变的水上环境,导致他们内心常有不安和恐惧。这些因素极易使船员出现疲倦、焦虑、沮丧、抑郁等心理状态,致使船舶驾驶员注意力、判断力、应对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船舶正常驾驶和安全运行,甚至有可能导致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二、多措并举,靶向治理,高度关注船舶驾驶员心理“方向盘”,全面筑牢公共安全防护线
(一)畅通倾诉渠道,减少驾驶员烦恼。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水上交通由长期低负荷运行,短期内转为高负荷运行,交通压力倍增,船舶驾驶员心理压力持续增大,关心驾驶员心理健康势在必行。慈利县水运事务中心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中有高级教师、专业人才、水上交通专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的具体工作。办公室开通了水上交通热线电话,设立了“悄悄话”信箱和微信交流分享平台,建立了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档案,认真倾听船舶驾驶员烦恼,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重视健康问题销号。工作人员常态化与船员进行心灵沟通,认真做到一天一次电话交流,一月一次当面会见,一年一次健康体检,让船员真切感受到同心同行、携手向前的温暖。
(二)开展健康宣传,进行心理体检。
慈利县水运事务中心担负着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责,全县所有乡镇均涉水涉渡,水上交通四通八达,通航水域202公里,共有39个渡口码头,101艘船舶,2023年渡运涉水群众达到1376051人次。船员工作任务重,全县54艘标渡船所有权均为属地人民政府,水上渡运属公益性质,船舶驾驶员渡运收入很低,心理压力大,加之全县船员年龄普遍较大,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该中心把船员心理健康筛查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设立宣传展板、观看健康教育片、召开船员座谈会等方式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常态化在群众中开展走访谈话,提供咨询服务,全面了解船员健康实际情况,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引导船员勇敢面对困难,阳光走向明天。
(三)加强心理干预,防范心理危机。
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健全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情感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个性结构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提高心理素质和促进健康心理形成至关重要。我中心做到早防范、多介入、强干预,引导船员珍惜人生、包容他人、关爱家人。今年以来,慈利县水运事务中心对水上交通从业人员开展心理辅导53次,召开涉水群众座谈会33次,入户走访51次,全方位掌握了每一位船舶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意识调适、自我鼓励、专业疏导等多方式排解负面情绪,多角度提升抗压能力,增强敬业精神,培养积极情感,以健康阳光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战胜困难挑战,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四)营造良好氛围,真情关爱船员。
船舶驾驶员长期处于封闭的空间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水上环境,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出现身体不适和心理健康问题。慈利县水运事务中心全方位理解、支持、关爱船舶驾驶员,注重改善船舶驾驶员工作生活环境,关心其家庭成员,丰富水上文化,全面唤起船舶驾驶员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让船舶驾驶员远离职业疾病困扰,共同营造安全、温馨的水上交通环境。今年以来,该中心开展了真情关爱船舶驾驶员系列活动,进行“我任驾驶员”“我护母亲河”活动13次,解决船舶驾驶员实际困难31件,开展联谊活动11次,常态化组织船舶驾驶员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运动,丰富了船舶驾驶员生活,培养了积极情感。船员队伍素质是水运安全基础,慈利县水运事务中心将持续强化船员队伍建设,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技能的提高,维护良好水上安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