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路频道>专题专栏>公路青年 > 正文

扎根山乡沃土 书写青春担当

一、从公路一线到振兴前沿

2025年5月27日,带着组织的重托与满腔热忱,我告别熟悉的公路养护岗位,奔赴距离长沙市区百余公里的宁乡市巷子口镇扶峰村,正式开启驻村第一书记的征程。作为一名来自公路系统的青年干部(年龄40岁),我深知,从与钢筋水泥、养护机械打交道,到与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紧密相连,这不仅是一次工作地点的转移,更是一次深刻的角色转换和能力考验。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是新时代的“硬任务”,能投身其中,我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扶峰村,地处巷子口镇西部,群山环绕,民风淳朴,但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青壮劳力外流、部分基础设施有待提升等挑战。驻村伊始,我迅速调整心态,摒弃“外来客”思想,把自己当作扶峰村的一员,决心用公路人特有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精耕细作”的韧劲,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二、摸清底数是破题关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初来乍到的“新书记”,我深知,要开展工作,首要任务是摸清村情民意,找准群众的“急难愁盼”。到任第一周,我便与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干部紧密协作,制定了详尽的走访调研计划。

脚步丈量民情。我们放弃了“坐办公室听汇报”的模式,坚持“用脚步丈量责任田”。顶着初夏的骄阳,穿梭在扶峰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一个月来,我们走访了全村37个村民小组,重点走访了老党员、老干部、脱贫户、低保户、致富带头人、普通农户等不同群体70余户。每到一户,都坐下来,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家里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有没有困难?对村里发展有什么期盼?对村“两委”工作有什么建议?… … 我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诉求和建议,也记录着我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日益加深的感情。

例会凝聚共识。为了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有序,我们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工作例会制度。例会不仅是回顾上周工作完成情况、部署本周重点任务的“调度会”,更是交流走访心得、分析村情民意、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的“议事堂”。在例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将走访中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梳理、研判,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例如,针对走访中普遍反映的联中组、联合组、牛角组、胜利组等十个组部分路段雨季通行困难的问题,我们立即将其列入近期协调解决的重点事项;针对部分留守老人反映的取快递不便问题,我们也在积极联系相关服务点下沉。这种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有效凝聚了工作合力,也让我更快地融入了村集体。

三、土地延包稳民心安根基

在深入走访和例会研判中,一项关乎村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村稳定发展的“硬骨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简称“土地二轮延包”)工作,被清晰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党中央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扶峰村作为典型的山区村,土地细碎、历史遗留问题偶有显现,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关注度极高,容不得半点马虎。

政策宣讲聚民心。面对这项重大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我首先带头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确保自己吃透精神、掌握要领。同时,意识到政策透明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我与村“两委”精心筹备,组织召开了扶峰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我结合本村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代表们详细解读了土地延包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和具体工作步骤,耐心解答了代表们提出的关于承包地确权、四至界限、新增人口权益等各类疑问。通过坦诚交流,消除了大家的疑虑,统一了思想认识,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上门服务解难题。政策宣讲是第一步,精准落地才是关键。针对山区农户居住分散、部分老人行动不便或对政策理解有偏差的实际,我们决定变“等群众来”为“到群众中去”,开展“上门服务”行动。我和村干部、工作队员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带着政策文件、登记表格,一户一户上门走访。在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我们:细致核对信息:对照前期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逐一核对家庭成员信息、承包地块信息、面积及“四至”界限图。耐心释疑解惑:对农户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如继承、分户、面积争议等,依据政策现场解答或详细记录带回集体研究。现场办理确认:对信息无误、无争议的农户,当场指导填写相关表格,完成初步确认签字手续。化解矛盾纠纷:对于走访中发现的个别邻里间地块界限模糊等历史遗留小纠纷,我们第一时间介入,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互谅互让的原则,现场进行调解,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个多月来,我们几乎踏遍了所有涉及延包工作的农户门槛。山路崎岖,烈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裳,但看到村民们从最初的疑虑到理解,再到积极配合签字确认,特别是听到老人们那句“你们干部上门来办,省了我们跑腿,政策也讲得清楚,好!”的朴实话语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和动力。目前,扶峰村的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整体进展顺利,群众反响良好。这项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腿勤一点、嘴勤一点、心细一点,再难的事情也能找到突破口。

四、公路精神在山乡延伸

一个月的驻村时光短暂却充实。从公路系统的技术管理岗位,到乡村振兴的最前沿,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视角的拓宽和思想的淬炼。这段经历,让我对“公路精神”和“服务为民”的宗旨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铺路石”精神的新诠释:过去在公路上,我们是道路畅通的守护者,甘当“铺路石”。如今在乡村,我们同样要做乡亲们通往美好生活的“铺路石”。这份“石”的精神,是默默奉献,是坚韧不拔,是扎根泥土、服务基层的定力。无论是精准摸排村情,还是推动土地延包,都需要像养护公路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确保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平整顺畅。

“服务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公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便捷出行。乡村振兴的核心同样是让农民生活更美好。驻村工作,让我直接面对最基层的群众,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解决最迫切的需求。每一次入户走访,每一次政策解答,每一次矛盾调解,都是“服务为民”宗旨最具体、最生动的实践。它要求我们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信任。

“精益求精”作风的必然要求:土地延包工作政策性强、数据要求精准,容不得半点差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同样需要公路养护中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数据核对要准,政策把握要精,矛盾调解要细,任何环节的粗心大意都可能影响全局,损害群众利益。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五、扎根基层方能枝繁叶茂

一个月的工作,是起点而非终点。我深知,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驻村工作任重道远。初步的实践,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履职有了几点粗浅认识:

1.“身入”更要“心入”:驻村不仅是人住在村里,更要心系群众,真正融入乡村生活,理解乡村逻辑,与群众打成一片。

2.“善学”方能“善为”农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法规、农业知识、群众工作方法等都需要持续学习。要向政策学、向实践学、向村干部学、向群众学,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3.“实干”赢得“信任”群众最讲实际。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干一件。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4. “协作”凝聚“合力”驻村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要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团结驻村工作队成员,密切联系后盾单位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和上级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扎根扶峰村这片沃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努力践行公路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将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谋划,务实推进,努力绘就扶峰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为交通强省、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扎根山乡沃土 书写青春担当

3379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