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公路事务中心派驻隆回县黄金井村工作队的成员,两年的驻村帮扶时光转瞬即逝。站在黄土地与青山之间回望,这段经历既是对政策使命的实践,也是对初心信念的淬炼。在躬身为桥、步履为径的帮扶路上,我对“为何振兴、何为振兴、振兴何为”三大命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为何振兴:破解时代命题的多维突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承载着破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层次矛盾的历史使命。这一战略的深层逻辑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既是对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化,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的中国回应。其战略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农业振兴范畴,成为统筹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支点。一是从政治维度看,乡村振兴是筑牢执政根基的战略抉择。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使农村成为影响政权稳定的敏感地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大,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常态化机制,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不让一个群体掉队”的优越性。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会进一步提升。二是从经济维度看,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突破口。农村市场蕴藏着近5亿人口规模的消费潜力,却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消费能力与人口规模不匹配。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业态,不仅能激活万亿级市场空间,更能重构城乡要素流动格局。而且,当新型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农村有望成为产业革命的新前沿。三是从人口维度看,乡村振兴是应对百年变局的长远布局。城镇化增速骤降成为现实,倒逼发展范式转型。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现代农业技能;借助“返乡创业园”建设,让积累的城市资本反哺乡村。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当农村养老体系与城市化进程同步完善,既能缓解城市养老压力,又能守住文化传承的最后阵地。这种“就地城镇化”模式,正在改写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轨迹。
二、何为振兴:中央明确五大振兴目标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重要指示。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五大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一是产业振兴,筑牢乡村发展根基。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石。过去,部分乡村产业单一,多依赖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如今,各地立足特色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二是人才振兴,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支撑。长期以来,乡村面临人才外流困境,青壮年劳动力奔赴城市,留下“空心村”,发展乏力。为破此局,各地多措并举引才育才。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电商培训、手工艺传承培训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发展主力军。三是文化振兴,凝聚乡村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是连接村民情感纽带,也是乡村独特魅力所在。诸多古老村落蕴含丰富传统文化,从建筑风格到民俗习惯,从民间传说到传统技艺,皆是瑰宝。四是生态振兴,绘就乡村美丽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与宝贵财富,生态振兴关乎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曾经,部分乡村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过度开垦致生态破坏。如今,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启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行动。五是组织振兴,强化乡村根本保障。组织振兴首要在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选拔有担当、有能力、懂农业、爱农村的带头人,打造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使其能在政策落实、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农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组织,让村民充分参与村务决策、监督,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振兴何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两年的驻村帮扶,根本着力点在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将外部支持转化为脱贫地区和群众自主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各类帮扶举措,引导农民从“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实现振兴发展的动能转换。一是破局返贫陷阱,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黄金井村通过“防返贫监测体系”精准识别风险群体,结合“就业保障+消费帮扶”双轮驱动,破解返贫难题。例如,为痴呆孤寡老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19名困难群众,并在长沙举办农产品订购会,单次认购额超10万元。打出“兜底保障+市场赋能”的组合拳,既保障基本民生,又激发内生动力。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立足黄金井村资源禀赋,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发展茶叶、中药材、猕猴桃等多种特色产业,建设黑皮鸡枞菌种植大棚,年产鸡枞菌6万斤以上,年销售额达百万元。引入湘佳公司助力黄珒井蛋鸡场转型发展,为黄金井茶厂拓宽销路,提升知名度,稳固了第二产业基石。以“红色基因+生态资源”为基底,构建“农文旅”一体化产业链。积极争取省补和地方资金,增建省道观景台,打造红色街区,将红军长征故事融入研学路线,推动黄金井村逐步向第三产业晋军。三是基层治理创新:从“管理客体”到“治理主体”。黄金井村构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通过“村民议事会”化解矛盾纠纷,实现“零上访,零举报”。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公益参与等转化为“文明分值”,兑换生活物资,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本,大力宣传“百担族谷援红军的故事”,通过《我心归处黄金井》村志编纂凝聚乡愁,以“重走长征路”活动强化党员带头作用。这种“德治教化+自治赋权”的治理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四是人才队伍优化:从“后继乏人”到“梯队成型。对于“干部老龄化、年轻人外流、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的典型乡村人才困境。黄金井村精准施策,推动人才结构实现优化。深入摸排本村在外务工青年、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产业能人等群体,建立“村级人才库”。通过发展党员强化队伍力量,培养后备干部。组织村党员干部、种植大户150余人次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村“两委”班子带领致富的信心和干事创业的能力。五是基础设施完善:从“基础缺失”到“功能完备”。聚焦民生与发展关键环节,实施了一系列夯基固本工程。村民活动广场提质改造,点亮了乡村公共生活;产业路修建,打通了产业兴旺的“大动脉”;村主干道“白加黑”升级,铺就了舒适便捷的“康庄大道”;垃圾分类亭建设,提升了人居环境的“颜值”与文明内涵。种种举措,有效解决了历史欠账,显著提升了村庄承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
乡村振兴,贵在久久为功,成在人心凝聚。展望未来,黄金井村发展的航向已然锚定,内生动力澎湃不息。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持续关怀下,各届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接续奋斗,必将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丽画卷,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黄金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