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路事务中心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按照省交通运输厅防汛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公路防汛工作,路网运行安全有序,未出现大面积阻断,未发生因公路基础设施损毁导致的人员伤亡,全省公路运营领域总体平稳安全。
一、强化统筹协调,防汛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压实压紧包保工作,3月11日印发防汛工作方案,汛前建立安全生产包保指导机制,中心领导下沉一线,开展两轮包保指导。实施分级调度督导,3月起,中心党委对防汛工作一月一调度。专项调度红、橙预警地区防御应对情况。重点调度重大安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行动进展。对高速公路重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一日一督促。加强技术指导帮扶,汛期以来,中心领导带队,跟踪督办64处重大风险隐患整改,先后组织技术力量32人次,多次深入张家界、常德等重点受灾地区开展指导。
二、强化预警叫应,汛期灾害风险有效防范。落实省级气象叫应联动机制,严格落实气象预警叫应机制,深化与气象、运管、高速路网中心等部门常态化协作,显著提升了信息共享与协同保障效能。深化汛期风险画像,完善了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风险预警6期,对85个高风险市、县及高速运营单位预警提示。推动路地协同机制落地见效,持续深化高速公路“一路多方”工作机制,指导开展汛期联合巡查和协同处突,如多方联动快速处置杭瑞高速肖家冲大桥桥墩泥土冲刷问题。
三、强化排查治理,公路安全隐患有效化解。持续推进风险隐患专项治理,指导督促高速运营单位排查整改隐患136处;组织抽查高速、重点普通公路涉灾隐患点1196处、风险路段324处、山洪淹没区514处,建立全省灾害风险路段动态管理清单。抓实暗访抽查督促整改,开展公路运营领域安全暗访,组织两轮“高速公路三保三大一创”巡查,推动问题整改2940项;专项抽查高速、重点普通公路汛期风险点301处,跟踪督办182处。强化风险隐患分级管控,严格落实“发现—跟踪—销号”闭环管控机制,实施省级安全隐患台账、业务台账同步管理。
四、强化力量预置,应急实战能力有效提升。配强应急队伍装备,娄底国储中心维护保养装备,开展防汛训练,优化调拨流程,全省投入公路抢险队伍76218人,配足水泥、砂石料等物资,实现应急资源即需即调、高效投送。优化力量预置布防,坚持“抢早、抢小”原则,全省提前部署人员、设备及物资至防汛点位777处。健全预案,强化演练。修订中心防汛应急预案,指导市县两级完成预案修编。及时启动应急防御响应3次,督导市州开展应急演练34次。
五、强化动态管控,路网安全畅通有效保障。加强公路巡查,指导各路段管养单位科学编制巡查计划,采用“人工实地踏勘+视频智能监测”双轨并行模式,实施白天高频次动态巡查与夜间专项巡查相结合,严格落实强降雨期间事前、事中、事后巡查处置。实施科学智能监测,督促各地对未完成整治的一二类风险点、高边坡及近三年地质灾害频发路段,综合运用视频监控、边坡位移监测设备等科技手段,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提供专家技术支撑,组建专家技术团队运用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为慈利县和东安县9座桥梁的临时管制与抢通工作提供现场技术服务,有效提升基层水毁抢通决策效率与处置效能。
六、强化基础建设,公路安全工作有效巩固。创新推进公路灾毁保险,配合省厅出台相关通知,编制灾毁保险查勘定损理赔实施标准,指导市县投保,截至8月底,桑植、衡山等8个县已出具巨灾保险保单,共36个县市区实施普通公路灾毁保险。建强公路应急储备体系,中心承担并完成全省“1+5+N”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并将成果报送省厅。深化安全生产宣教,参与省厅安全宣教系列活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实践、“安全生产月”系列宣教;打造官网“安全生产宣教”专栏;开设安全生产专题培训讲座。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严格执行领导三级带班和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实现整个汛期公路运营领域突发事件信息“零迟报、零漏报”。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弘扬正能量,创新开设“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特色专题,推送实时动态55条;获央视等主流媒体9次高规格报道;并携手湖南日报等权威媒体联合发稿29篇。
衡阳市四措并举构建防汛闭环
全力筑牢公路安全防线
入汛以来,衡阳市公路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上级防汛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系统构建“责任—应急—联动”全链条防汛闭环体系。通过压实主体责任、充实物资储备、全面排查隐患、强化部门联动等一系列扎实举措,累计高效处置道路阻断事件7起,完成126处隐患整改,为全市公路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织密责任体系,实现公路守护“全覆盖”。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原则,全面建立分级分片包保责任机制。市、县两级领导牵头包保重点路段,县级管养单位对风险隐患实现全覆盖定点包保,切实做到定人、定岗、定位。市公路中心领导深入一线督导检查,遇有特殊情况时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确保防汛责任层层传导、落实到人,真正实现“每一米公路都有人守护”。
二是备足应急资源,确保人员物资设备“三到位”。印发《衡阳市普通公路防汛工作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力量预置,全市共组建23支应急抢险队伍共计573人,储备编织袋22370余个、水泥325吨、碎石2580立方米等重要物资,配备推土车、装载机等设备11台,全面实现“人员、物资、设备”三到位。积极参与衡阳市“衡盾—2025·防汛”军地联合应急演练,在“三断”情境下开展公路应急抢险实战演练,队伍响应迅速、处置有力,获得各方好评。
三是攻坚隐患整治,建立排查整改“闭环链”。系统梳理风险承载体和灾害隐患两张清单,建立健全“排查—整改—督导”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聚焦长大桥隧、临水临崖等高危路段,立行立改隐患126处,持续推进剩余7处整改,同步加强安全设施维护保养,实现公路隐患动态清零和闭环处置。
四是强化联动处置,实现应急抢通“高效化”。与应急、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入汛以来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00余条。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在5月8日、22日、27日及6月14日四级应急响应期间,迅速激活应急机制,例如5月23日南岳衡山路段发生塌方,5小时内实现抢通。入汛以来多次抢险均实现“小时级”处置,有力保障了公路安全畅通。
张家界市坚持三举措筑牢公路防汛安全屏障
今年以来,张家界市遭遇“5·22”“6·18”两轮历史罕见强降雨,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遭受严重损毁,累计造成经济损失4.19亿元,全市公路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极端天气考验下严格落实公路防汛应急责任,实现“零伤亡、少阻断、快恢复”。
一是提前监测预警,织密防汛备汛“责任网”。市级公路部门密切关注雨情灾情动态,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微信工作群向区县推送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发动乡镇、防汛成员单位同时启动公路拉网式巡查,锁定高风险路段,预置应急人员物资设备,压实分片包保责任,积极落实汛前“六个到位”,全面开展汛期暑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着重关注公路高填深挖、陡坡路堤、不良地质等重点路段的边坡塌方、滑坡风险;自然灾害影响区域的公路桥梁、涉水桥梁和过水涵洞的垮塌风险等,累计排查整治线路33条、风险隐患59处。
二是全力应急处突,打造避险抢险“先锋队”。迅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激活“公路+应急+交警+属地政府”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抢险格局,突出“生命通道优先”,集中力量攻坚阻断路段。5·22强降雨期间,永定区6小时抢通省道S315王家坪镇塌方路段,消弭项目工程重大险情;武陵源区深夜接到S303线山体滑坡报警后,1小时内集结队伍,3小时抢通道路并安全转运9名受困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桑植县组建160人抢险专班,3小时清除S303线滚水峪村2000立方米滑坡体,保障了沿线群众安全出行;慈利县公路建养中心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投入抢险人员140人次,调集挖掘机23台,在12小时内抢通主要干线,配合乡镇设置临时警示标志,实施有效交通管制,为避险转移提供了公路交通保障。
三是强化信息赋能,搭建应急保通“指挥部”。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保持应急待命状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和事故险情,做到科学应对、及时妥善处置。建立“灾损日报—抢通进度—物资调配”三张清单,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更新阻断公路抢通状态,坚持“早十晚五”每日两次信息报送,确保应急资源精准投放、问题及时解决。
岳阳市强化“四个及时”
全力保障汛期公路安全畅通
进入汛期以来,岳阳市公路部门坚决落实上级防汛工作部署,强化预警及时、叫应及时、管控及时、抢通及时,扎实开展汛期公路安全“双重预防”各项工作,主动打好防汛仗,全力保障汛期普通公路安全畅通。
一是强化预警,构筑防汛备汛应急体系。建立汛期预警机制,成立汛期暑期工作专班,多头专线接收上级预警信息,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启动应急防范措施,做到“有警必应,有警必动”。建立“一案三备”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和机械设备调配机制,建立清单台账;加强防汛队伍建设,强化和其他部门专业队伍协同合作培训,切实担负起防汛抢险第一责任。全市公路部门共组建应急队伍43支,抢险人员612名,储备砂1860T,碎石1992T,防水彩条布4300m²,编织袋39400只,铁锹镐把1000支,应急设备装备90多台套。全市及各县市区公路部门共组织开展应急演练12场,切实提升了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二是强化叫应,打造一路多方信息通道。完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在全市公路部门建立“市级—县区—站所—基层责任人”的稳定可靠畅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和接收渠道,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责任人。建立“一路多方”工作机制,与气象、交警、交通、应急等部门构建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联通、力量联合、处置联动、保障联供等机制。出现灾害风险时,强化区域协同、路警联动,确保路网畅通安全,达到了“人人都是护路员,多方联动保平安”的“大合唱”格局。
三是强化管控,推进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加强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建立本级风险管控清单和隐患治理动态清单。建立一、二、三级风险点清单112处,地质灾害防范重点路段清单130处,汛期重点巡查路段清单87处,公路桥梁外挂电缆火灾隐患风险台账58处。深入持续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整治清零、公路安全问题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重心下移、全面排查、闭环整改、动态清零。全市公路部门汛期共排查整治安全隐患426处,已全部完成整治,有效提升了公路本质安全。
四是强化抢通,确保公路运营安全畅通。按照“确保安全、先通后畅”的原则,组织实施公路应急抢通工作。4.23连续暴雨,山洪暴发,河水迅涨,临湘市48小时内成功处置S301线石拱涵冲刷垮塌重点安全隐患;5.8强降雨,岳阳县共出动抢险人员67人,农用车9台,挖机3台,吊机2台,清理边坡塌方9处,桥梁树枝倒伏165处;市107国道养护中心加强汛期安全巡查,清理塌方230立方米,修补路面坑槽800余平方米,施划路面标线11个点段2500余平方米,钢护栏修复12处,更新补设各类标志标牌15块,确保了管养公路安全畅通。
龙山县以“迅”应“汛” 筑牢防线
全力应对汛期强降雨
今年以来,龙山县遭遇“6·18”历史罕见强降雨,县域多条公路受损,给群众出行和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迅速响应,以“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为指引,聚焦“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全力以赴战暴雨保畅通,全力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一是提前部署,筑牢防汛安全堤。汛期来临前,做到提前谋划、精心部署,制定完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任务。领导班子分乡镇、线路带队巡查,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可能被雨水冲毁的危险路段、桥梁、隧道及工程建设项目,落实专人负责,做到灾前有预警预测机制,灾后有抢救处置体系。共排查国省县道34条988公里,乡村道145条975公里,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共12处,按照“一单四制”的要求已整改12处。
二是迅速响应,打好抢险攻坚战。暴雨发生后,立即启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结合工作职责和管养公路的实际情况,组建4个汛期路况巡排查中队、3个应急抢险中队,加强汛期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落实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安全度汛措施,重点围绕临水临崖、病危桥梁、危险路段、隧道涵洞、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公路及工程建设项目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到小塌方及时清除、大塌方不超过24小时,并设置了警示标牌、警示带等安全措施。累计投入抢险资金400余万元,出动车辆44台次,累计派出巡查抢修人员108人次,机械设备60余台次,清通3条国道、4条省道及重要县乡道公路塌方50余处,水沟涵洞60余处,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三是强化值守,确保信息畅通。严格防汛工作纪律,值班人员保持24小时手机开通状态,方便随时联系。切实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掌握雨情、汛情、地质灾情和安全生产动态,严格执行重大信息报告制度,对存在滑坡、崩塌、洪水、泥石流等危险路段以及有冲毁危险的桥梁、隧道,安排专人进行值守巡查,出现重大险情导致公路交通阻断等重大情况,第一时间内发布相关信息。
桃源县“三维发力”全力守护汛期公路出行安全
今年汛期,桃源县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最大降雨量达466.3毫米,导致桃源境内S315、S318、G319等多条国省干线及县道公路出现山体塌方、路基垮塌、涵洞冲毁等灾情,累计塌方量超9500余立方米,5处路肩墙冲毁,4处石拱涵冲空冲塌,多条线路交通一度阻断。桃源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闻汛而动、快速响应,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联动保障”三维发力,探索形成特色防汛保畅模式,确保县域公路安全畅通。
一是预警调度“前置化”,下好防汛“先手棋”。建立“气象预警—会议部署—全员到岗”快速响应机制,接到县防汛指挥部防汛Ⅲ级、Ⅳ级应急响应指令后,1小时内召开紧急调度会,启动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确保值班人员通讯畅通、随时到岗。同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塌方、交通阻断等突发情况按程序及时上报。5月8日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启动后,中心迅速组织60余人次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桥梁、涵洞、高边坡等关键部位,提前发现并处置水沟堵塞、边坡溜方等隐患20余处,为后续抢险争取主动权。
二是应急处置“专业化”,打好保畅“主动仗”。创新组建防汛“四个小组”(信息收集反馈组、勘灾定损组、技术保障机动组、应急抢险组),实现灾情处置“信息—研判—技术—执行”闭环管理。抢险过程中,科学调配机械设备,累计动用铲车6台30余台次、挖机2台9余台次、车辆11台30余趟次,高效开展清障作业。5月22日,S315线K145+200处理公港路段因暴雨发生大面积塌方,中心接到灾情信息后,1小时内完成机械、人员集结,仅用2小时便抢通道路;同日,S318线K13+500至K31+600段7处塌方、X168线K0+200至K16+800段11处塌方同步处置,至当日18时,所有阻断线路全部恢复通行,比预计时间提前4小时。同时,对暂时无法彻底整治的隐患点,设置警示标志100余块、爆闪灯及锥形桶若干,防汛期间未发生长时间公路中断和因公路隐患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
三是联动保障“协同化”,织密安全“防护网”。构建“公路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乡镇配合”联动机制,与交警、交通等部门联合发布交通阻断通告,在塌方路段安排专人值守,引导车辆绕行;同时,加强与乡镇沟通,共享汛情信息,形成抢险合力。5月22日暴雨期间,中心联合交警部门在S318线K20+050涵洞冲空路段设置临时绕行点,通过“专人劝导+标识指引”,保障过往车辆有序通行;5月8日,S238线明月桥施工路段临时便道积水后,迅速联合施工单位清理涵管杂物,短时间内恢复小型车辆通行,累计服务过往车辆超500辆次,以实际行动守护了群众出行安全。
平益高速多维度筑牢“安全堤”
实现汛期“零阻断”
2025年平益公司围绕汛期“平稳、有序、安全”目标,通过建立“预防+科技管控+应急协同”模式,系统性落实各项防汛举措,成功实现平益高速汛期“零阻断”,为道路通行安全与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抓实隐患排处,动态管控风险隐患。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制定详细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台账,并根据气候变迁与汛期进展实施动态风险调整,形成“重大风险重点查、较大风险随时查、一般风险定期查”的科学排查机制。共开展汛期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25次,针对重点路段和关键设施,采取分段分组方式进行细致巡查。遇极端天气时,路产养护、服务区、收费站等基层人员加密巡查频率,对三级以上风险区域基本实现“一日一查”,累计参与隐患排查达6855人次。根据排查结果,建立汛期隐患排查整改台账,共排查出一般安全隐患110处,总计处置隐患110处,整改率达100%,切实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深化智能管控,科技赋能防汛预警。针对地质条件较差的路段,精准布设边坡位移监测点15处(共72个监测点位),并充分整合沿线水位计、雨量计、土壤湿度传感器及视频监控设备的数据资源,与沿线16个气象站实现数据联动。依托平益高速智慧高速管控平台,对雨水多发区域进行实时智能监测与精准预警,强化重点路段和设施的动态巡检,提前识别并处置滑坡等潜在隐患。平台联动气象预警信息,在沿线情报板自动发布限速、分流等引导信息,为过往车辆提供及时、准确的通行指引,有效降低恶劣天气下的通行风险。
三是强化力量预置,协同配合应急响应。制定《平益高速汛期应急处置手册》,明确各部门及单位的汛期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公司组织路产养护等基层单位开展汛期保通保畅应急演练2次,参与演练人数80人次。公司配备汛期主要应急发电设备12台套(固定+移动)、应急砂袋2000个、应急铁锹80把、水泵8台套,挖机、装载机、渣土车等大型设备10台套,确保防汛应急物资和设备随时“拉得出、用得上”,切实提升全员防汛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