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8月全省治超现场会以来,我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治超”的工作思路,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大治理力度,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治超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交通运输部领导的肯定以及人民群众的赞扬。部分地区在科技治超方面勇于探索,强力推进,特别是长沙浏阳市、常德临澧县、娄底娄星区积极探索治超非现场执法,提升了工作效率,对全省全面推进科技治超具有指导意义。现将典型经验摘要刊发,请各级各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学习借鉴。
长沙浏阳市治超经验
一、科学谋划,夯实治超非现场执法基础
建立信息系统。投入600余万元在全市边界和重要路段安装6套具备动态称重、车辆抓拍识别、视频监控、超限车辆LED显示屏、自动报警和信息处理等功能的非现场执法系统,其中位于浏大公路大瑶东风界、大文公路文家市铁山界、浏东公路关口街道金口村和S211镇头毛塘路段的4套系统通过省质检部门计量检测,获得了检定证书。投入200万元,新建治超非现场执法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治超非现场信息集中采集、审核,并与省、市治超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健全执法流程。完善“告知区、监测区、卸载区、拦截区”四区一体的治超现场布局,制定查处方式、处罚裁量、通知抄告、信息管理等操作规范,建立层级管理制度、超限率考核机制,形成车辆动态检测数据每日采集、审核。3天内将审核通过的未当场处理的违法信息以短信和邮寄书面通知等方式告知违法超限运输车主,要求其到指定地点限期接受处理。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理的,将被列入“黑名单”,各治超站点对其进行重点布控。
加强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对非现场执法路段进行公示,编制《非现场执法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浏阳电视台、浏阳日报、短信平台、服务窗口、电话咨询、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深入宣传教育,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组织路政执法人员就非现场执法开展设备使用、文书制作、采集证据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做到全员都能熟练使用、准确操作。
二、稳妥推进,探索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
部门联合。出台《治超非现场执法规程》,规范查处、抄告、处罚裁量、信息管理等工作流程。主动与交通运管部门对接,3次违法行为吊销车辆营运证;与交警部门对接,对车辆压线、变道、遮挡车牌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与市人民法院行政庭对接,得到了市人民法院的认可,并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人机配合。每个非现场执法系统现场均设有抓拍设施,动态抓拍货运车辆的轴数、改装改型等情况,以站点人工路面查处为辅助,确保查处率。对不主动进站或进站检测后逃逸的车辆实行追查打击。在执法现场,即便是空车,只要有案底,执法人员可当场拦截查处。
轻重结合。对收到信息或催告单后主动前来处理的,一般从轻处罚。对检测系统抓拍到的非法超限超载车辆,两次催告不主动接受处理,将重点查处、从重处罚,直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消除部分违法司机逃避处罚的侥幸心理。
三、规范执法,发挥治超非现场执法效果
加强超限监管。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对过往车辆实现全天候自动检测、号牌识别、筛录,大大提高了公路监控力度,形成治超高压态势,有效规范流动执法行为,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缓解治超难题。非现场执法方式有效弥补了治超人员不足带来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超限超载车辆明显减少,超限超载程度明显减轻。截至目前,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共查获800多台超限车辆,共有103台超限车辆车主或驾驶员收到告知函后主动前来接受处理。
规范查处行为。治超非现场执法避免了传统治超执法环节中与行政相对人的现场接触,实行网上操作,设定了严格的执法程序,不能随意更改删除违法数据,信息采集员、信息审核员严格按规程操作,将经过初审和复审的违法车辆信息报送处罚中心,严格实行查处分离,有效避免了“找关系”“说人情”等现象,确保了阳光执法、公正执法。
常德临澧县治超经验
一、强化“领导重视、强力推进”这个保障
近年来,临澧县高度重视治超工作,将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推进非现场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统一调度,强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工作开展。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保障。2015年以来,全县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白虎山、佘市、林夹3套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通过软件集成,基本实现了全时段监测、案卷自动生成。在此基础上,购置了两台4G平板电脑,3台网络智能手机,5台执法记录仪等,为执法人员配备车载网络登录智能终端和执法记录仪等取证设备,做到实时监控检测点车辆超限信息。整合部门力量,强化法制保障。县政府组织法院、县政府法制办、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大队、县公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研究非现场执法的法律依据、操作流程和文书标准,出台《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制度》,规范了查处、抄告、处罚裁量、信息管理等工作流程,确保非现场执法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部门协作、信息共享”这个核心
县治超办调度运管、交警、公安、工商等部门,以各部门相对零散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共享协查,对全市货运车辆信息进行整合,制作了辖区内所有货运车辆、车主、重点涉超源头信息台账。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线执法核实,对在本县及周边区县范围内不确定的车辆信息进一步更新、完善,为非现场执法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突出“队伍培训、规范流程”这个关键
加强路政执法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关于设备使用、证据采集等方面的业务学习,特别针对非现场执法设备操作技能和文书制作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做到全员都能熟练使用,准确操作。建立“告知区、监测区、卸载区、拦截区”四区一体的治超现场布局,科技设备取得的检测单、照片、录像需经执法人员采集并通过审核后,方可作为查处依据。规范查处、抄告、处罚裁量、信息管理等相关工作流程,制定查处方式、处罚裁量、通知抄告、信息管理等操作规范,建立层级管理制度,形成了车辆动态检测数据每日采集、审核、将3天内未在现场接受处理的违法信息告知车主的工作流程。
四、坚持“广泛宣传、罚教结合”这个目的
在治超非现场执法试点阶段,采取动态设备检测拍照,辅助站点人工路面查处违法行为,循序渐进地推动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对不主动进站或进站检测后逃逸的车辆,由县治超联合执法队伍事后追查打击,形成强力震慑。在非现场执法中,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收到信息或催告单后主动前来处理的,一般从轻处罚;对2次催告不主动接受处理的,列为重点查处对象从重处罚(扣车记分罚款);超过6个月不接受处理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利用政府门户网、手机报、短信平台等渠道,开展非现场执法宣传教育。在非现场执法大厅张贴非现场执法处理流程图,公开联系电话;编制非现场执法宣传手册,向货运车主和司机发放;要求违法司机、车主写出不再超限超载保证书。目前,发放宣传册1万余份,曝光违法行为700余台次,违法车主和驾驶员写不再超限超载保证书500余份。
截至目前,通过非现场执法共处罚违法超限超载车辆845台次,驾驶证记分1653分,吊销道路运输证31本,吊销从业资格证62本,法院强制执行21起,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超限超载态势,公路超限超载率明显降低。
娄底娄星区治超经验
一、调查取证
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大数据网,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视频监控系统、称重检测系统、抓拍和车辆识别等设备采集数据,重点对从娄星区辖区内各高速收费站出入的超限运输车辆数据进行采集,经过分析后固定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超载的证据,再到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取违法超限车辆的登记信息。
二、处罚和送达
固定证据后,按行政处罚程序对当事人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予以立案。制作并送达《交通行政处罚事前告知书》和《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的主要方式采取邮寄送达。
三、执行
当事人收到《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主动前来接受处罚,缴纳罚款;将从各高速收费站调取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将在路面治超执法查获的违法超限车辆与数据库比对、甄别,如有记录的,将非现场执法处罚一并执行到位;对当事人逾期不执行不缴纳罚款,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目前,娄星区从高速公路各收费站调取违法超限超载数据3000多台次,其中800多台次接受行政处罚,对违法超限超载行为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高速公路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