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频道>水运服务>直属动态 > 正文

湖湘水文化 | 梦忆清浪滩

来源:常德航道事务中心 发布日期: 2024-04-25 【字体大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三问的故事,就发生在沅江支流沧浪水畔。

小的时候,常听爷爷辈讲沧浪河和沅江清浪滩的故事:滩下面一个潭,潭下面一个滩,右弯了一个左拐,左拐了接个右弯,最终流到东海边。

还有沅水边居住的人都熟悉的歌谣:

三垴九洞十八滩,

滩滩都是鬼门关。

撑篙摇橹拉纤纤,

生命栓在浪尖尖。

纤夫命薄多辛苦,

只盼老天保平安!

……

清浪滩啊清浪滩,

天下一道鬼门关,

人过就要脱成皮,

船过就要底朝天。

肩膀纤索爬刀山,

性命悬在浪尖尖,

一旦滩中妖风起,

尸骨沉江魂上天!

……

清浪滩险是个名,

横石九矶吓死人!

……

沅水在湖南境内共有一百零八滩,三垴九洞十八滩中横石滩、九矶滩、清浪滩设有机械绞滩站(据查,全国所有通航河流中,仅川江涪陵段和沅水建有机械绞滩助航设施),清浪滩、瓮子洞滩建有水力绞滩船(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简易水力绞滩助航设施)。它们合称四大名滩,最有名的当数清浪滩。

每至枯水季节,清浪滩滩头河水清澈见底,河床怪石林立,水急似箭,巨涛拍天,浪花似雪,声闻十里之外,故由此得名。相传,白鹤仙看风水的堪舆先生花了三年时间从武陵山审龙来此,发现这是一方风水宝地,酷似青龙过江,命名此地为青龙滩,后又传为清浪滩。

滩分为上、中、下、尾四段。

《清浪滩险要备览》记载:上滩自潭口以下,乱石如林。水势直趋南,距葡萄溪下里许,河中有霍闪洲,洲左有石曰王岩。洲之南岸微弯,曰西流湾,波涛湍急。洲尾之右岸有石矶突出,曰鱼角头。由此水势渐出中流,右有雀儿岩,至岩尾有洲,曰船皮子,又名团鼻嘴。右有枕头岩,再下数石相连,排列如齿,名耙齿溶。下为猖鬼岩,峙立中流,俗谓上了清浪滩,跳出鬼门关者,此也。……中滩自南溶老司潭而下,其险处曰头绞。前有斗篷岩,偏于右,又有横梁岩亘其下,转北过二绞,后折向东南,有险石隐浪中曰王岩。其右偏有掳船岩,再转而北,又折出趋东北,急奔三绞之前,有癞疤子岩扼于右,篆坝岩伏于下。绕由阎王岩出口,则舟子加额相庆。自头绞至出口,浪恶石险,溶狭水曲,形如之字。自北溶下铜钉。折而北,由南溶之王岩东下,有偏口之险。过金泊洲,蓑衣岩,至伏波庙前与南溶老司潭之水汇而湍庙。前有石曰庙风岩。马料溪前有石,曰当门岩。再下,为上列木矶,有怪石曰梭子岩。过高截洲有下列木垴、小列木垴、鳜鱼洞诸险。鳜鱼洞浪急如梭,中有中柱岩。其右偏又有鸡翅膀岩,亦危地也。……

彼时,真正形象记录清浪滩的是存放于铜钉绞滩站的一幅木板油画《红太阳照亮清浪滩》。据悉为沅水大整治时期一右派美术教授所作,油画中的岩石名标注清清楚楚,每块石头画得栩栩如生,上下游航线一目了然,将清浪滩浅、险、弯、窄、急的航道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宛如一幅活的导航图。可惜该幅油画在五强溪电站移民搬迁中遗失了。

简易水力绞滩船

清浪滩上的岩石

清浪滩洞庭溪边的吊脚楼

清浪滩的两岸基本都是陡坡,洞庭溪吊脚楼的一半基脚在山腰边,而另一半则悬在半空,靠几根木柱支撑,远看实在是让人胆颤心惊,望而生畏。

河边的吊脚楼,一般都会修两层。往时,上面一层多为家人居住,下面一层多是商铺,卖点南杂百货、偶有河鲜干鱼小虾。小吃为当地特色牛屎坨、灯盏窝、炒米、发饼等。诸如望江楼、得月楼、聚仙楼美名的各类客栈鳞次栉比,里面设施极其简陋,一张床、一张桌、一双拖鞋,一个木制洗脸架就是全部家当。客人走在宽厚的楼板上“蹦蹦、蹦蹦”的响,踩在木条楼板上“嘎吱、嘎吱”的叫。但来往商贾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宛如一幅活的水乡山寨版“清明上河图”。

清浪滩边的吊脚楼

清浪滩岸边的崎岖小道

据老一辈的航道工人口述,他们最早招工进来的身份是滩险照料员。一个人分管一段滩险河边的崎岖小道,腰间随身携带一把弯刀,主要工作就是砍伐道路两侧的荆棘,给行人及清浪滩的纤夫修路。

照料员修的这段路,宽处不过米,窄的仅有三十来公分,狭处两人相遇,要么相互拉手或抱肩才能勉强通过,要么一方退回数十米让路。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灰,走起路来高一脚低一脚,宛如跛子散步。一不留神,稍有闪失,可能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自古以来,放排的排工叫排古佬,行船的驾驶员称船古佬。解放前,从贵州凯里、洪江下来的木排都在桃源的陬市镇集散。陬市在常德素有小香港之称,茶楼、赌场、妓院比比皆是,部分排古佬潇洒快活输的身无分文之后,又沿河乞讨来到清浪滩。有时,他们会在清浪滩偶尔当几回镖工(替人放排过滩),或卖苦力拉纤,换点零星盘缠,再沿河走回洪江、贵州。

清浪滩沿河的这条羊肠小道,承载着多少船夫命、纤夫血、寡妇泪!恐怕只有当事人方能知晓。

清浪滩的壶头山

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担土过阳沟,扁担一闪,从撮箕中掉下两堆渣土,北岸的渣土酷似轿顶,故名轿顶山。南岸的渣土形如东海方壶,传为马援征蛮屯兵之所,故名壶头山,山势呈东西走向,海拔高316.2米,山顶有池,壶头夜月为辰州八景之一。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建武二十五年三月,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武陵五溪蛮夷,受阻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于军中。”这就是成语“马革裹尸”的发源地。后人有“壶头夜月映丹心”诗句,歌颂马援对汉室的忠心。

“沅陵有个河涨州,塔尖伸到天外头。湖南有个清浪滩,十船过路九船翻”。“亘古辰河滩险多,首推清浪名声恶。上山担土留二寨,老将征苗叹一河。铜钉石乱夹鱼扁,偏口浪急留篙窝。烧纸铺外祷神鴉,十里两拜马伏波”。沿河两岸有关马援将军的地名还有很多,诸如壶头山、马料界、马料溪、马牧溪、马石、将军山、将军溪、大荣溪、小荣溪、军田溶、洗马池……

清浪滩的信号台和铜顶、偏口绞滩站

“总机,请接55拐”,“总机,请接2拐8”,这是当年基层单位打给沅水航道段、沅陵航道站的电话号码。那时的航道管理单位一穷二白,信号台之间联系要依靠湘航电信部门,由于总机接线端口少,台与台联系一律用短码“一短一长、二短、二长一短……”摇错电话和接错电话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遇上下雨打雷冰雪天,十天半个月电话不通已习以为常。

机动驳挂绞上滩

最早的绞滩收费是五分钱每吨,基本是公益性质,绞滩柴油机的油钱都收不回来。后航道区专题打报告给省交通厅和财政厅,批准为每吨二毛。至一九八五年底,绞滩站的转角滑轮、枕头滑轮、钩头滑轮因钢丝绳多年接触压迫,已磨出了深深的“槽痕”,严重威胁绞滩生产安全。后因五强溪的复工,所有滑轮翻新计划才被搁置。

古铜色的皮肤,乌漆墨黑的脸颊,油不拉稀的头发,脚穿一双板车轮胎鞋,佝偻着腰、低着脑袋、肩背一捆支缆钢丝绳,烈日下的汗水擦了一轮又一轮,这就是送缆船员的真实写照。


绞滩站的钩头、枕头及腰滑轮


五强溪一期围堰导流明渠拖轮助航

如今,五强溪水电站巍峨耸立在清浪滩尾,高峡出平湖。张官高速洞庭溪特大桥如火如荼建设中,届时,一座彩虹桥即将飞架南北,清浪滩两岸从此变通途。五强溪永久船闸导航堤二度延伸,航道航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随着常德航道事务中心航标遥测遥控、智慧航道的推广使用,沅江两岸定会万家灯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终将变成一条黄金水道!

也许,有关清浪滩的所有故事,依稀在人们的议论里、笑谈间、传说中、或是梦中萦绕再回清浪滩……